星期二
2024年03月05日
第06版:06

沧州小伙子孙晨哲——

在海拔最高的油田钻井

本报记者 吕依霖

寒风凛冽,钻机轰鸣。

在青海省茫崖市“英雄岭”夜间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里,孙晨哲正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忽然,柴油机发出一阵异常的振动。仔细排查后,孙晨哲用扳手将一颗松动的小螺丝钉拧紧,又继续巡视附近的钻探设备,确保钻机正常运转。

孙晨哲工作的地方,是国内海拔最高的一处油田。在这个缺氧低温的自然环境下,普通人正常走动都有些艰难,而孙晨哲所在的钻井队还承担着艰巨的油井钻探任务。这支钻井队中,孙晨哲是唯一的沧州人。

工服冻成“泥壳子”

孙晨哲今年33岁,家住任丘市。从部队转业后,孙晨哲投身石油勘探事业,成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井队的一名钳工,至今已有11年。2023年9月,他和队友来到青海省茫崖市,在山高谷深、地势极其复杂的“英雄岭”承担艰巨的钻探任务。

“英雄岭”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它海拔3600多米,有百余公里长,数十公里宽,是一片极难进入、极难行走的地区。整座山被大自然的巨手割裂,唯一上山的途径是用挖掘机从无到有开出的一条土路。

位于复杂地势之上的柴平12井,更是一道严峻的考题。为此,孙晨哲和队友们已奋战了100多天。

为保证后续的石油开采工作顺利进行,钻井队需要不断向深处挺进。这个过程中,钻机24小时连续作业。孙晨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井下的几百根钻杆续接钻具,值班时彻夜不休。在这个过程中,滚烫的泥浆随时会喷到孙晨哲的衣服和脸上。

沾满泥浆的工服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很快冻成了硬邦邦的“泥壳子”。回到寝室换衣服时,孙晨哲把“泥壳子”扔到地上,砸出“咚咚”的声响。

“想吃媳妇做的饭了”

每一个来到青海的石油工人,都需要事先通过“高原体检”,强健的体魄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即便如此,第一次来到高海拔地区,大家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初进“英雄岭”,干旱缺氧的自然条件先给孙晨哲来了一个“下马威”。

“刚来的时候觉得头疼,晚上有时候睡不着觉。”孙晨哲回忆起刚到青海时的不适应,“工作过程中,常常喘不过气,胸口闷得慌,就是慢慢克服吧,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在油井附近的值班房里,一直放置着制氧机,还备着红景天胶囊等治疗高原反应的药物,以便随时帮助队员恢复身体。

“在他休息的时候,我们会视频,当时他的嘴唇老是发紫,整个人看着很憔悴,我特别心疼。”孙晨哲的妻子韩冰说到这里有些哽咽,在她的印象中,孙晨哲从未跟她抱怨过一句工作的辛苦。

1月27日,连续作业114天后,重点井柴平12井终于安全交井。随即,孙晨哲在一线奋战的身影也登上了央视新闻。镜头中,孙晨哲匆忙洗掉脸上的泥浆,说出那句“想吃媳妇儿做的饭了。”一时间让无数人动容。

画面那头,韩冰也正坐在电视机前。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在工作现场的丈夫,忍不住热泪盈眶:“我知道他工作辛苦,但没想到这么累。”

领结婚证仅三天

从任丘赶回青海

韩冰告诉记者,在他们夫妻二人的微信对话框里,孙晨哲分享最多的是青海宽广无垠的蓝天,蜿蜒崎岖的山路,凌晨时分被灯光照耀的钻塔,轮班间隙中拍下的月亮与星辰。“他想让我看到他的工作环境,就像我在他身边一样。”韩冰说。

2023年12月21日,相恋1年的孙晨哲和韩冰领了结婚证。然而,为了不耽误生产,领证的第3天,孙晨哲就转身踏上了回青海的路。

“这是工作,必须回去。不能好好陪她,我觉得挺愧疚的。”孙晨哲和韩冰约定,等他再回来,就补拍婚纱照,再商量旅行结婚的地点。

临走前,韩冰给丈夫准备了一个小药箱,关节止痛膏、布洛芬缓释胶囊、蒲地蓝消炎片、清咽含片、医用碘伏、消毒棉球……韩冰恨不得把所有日常能用到的药品都塞到箱子里。怕孙晨哲没时间看用药说明书,韩冰还贴心地为每个药盒贴上了“温馨提示”:“这个药的药效比较厉害,别吃太多”“眼药水开封后,一个月把它用完,不然有细菌”……有些纸条还画了可爱的卡通小人。

“哪有时间吵架”

“哪个女孩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陪在身边呢,但我特别理解他。”韩冰与孙晨哲相识之初,就知道了男友的工作性质,也选择坦然接受。

在高海拔的环境中,手机信号十分微弱,钻井队的队员们需要依靠通讯卫星,才能拨打电话、发送消息。

休息时,孙晨哲会给韩冰打微信视频电话,但信号太差,声音有延迟,常常是韩冰连说了三四句,孙晨哲才接起第一句。每次视频的时间也并不长,只有三五分钟。“舍不得挂断电话,但我还是想让他多休息会儿。”韩冰说,因为两人聚少离多,他们从来没吵过架,“哪有时间吵架,话都说不完。”

有时孙晨哲忙着工作,两天都没有微信消息。这让在家中的韩冰提心吊胆,生怕丈夫出意外,又不敢打扰,最后只好一个人默默承受。直到孙晨哲回复消息,韩冰心里的大石头才落地。

在孙晨哲带去青海的背包里,一直放着一张照片,那是他和韩冰唯一的合照,也是他在荒漠之中的精神支柱。

“油三代”

不只拥有妻子的理解,孙晨哲也有来自父辈的鼓励与支持。

“我的姥爷和父亲都是钻井队上的钳工,三代人的工作岗位一模一样,我从小也是从油田旁长大的,是个‘油三代’。”在父辈的影响下,孙晨哲早早就练成了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

孙晨哲和姥爷、父亲一起吃饭时,也会聊起当年。在那个年代,钻井队住的都是简易帐篷,冬天时点炉子取暖,生活条件十分有限,而现在,孙晨哲和队友们已经住上了“空调房”,工作环境越来越舒适。

“就像一个小小的见证者,真的很自豪。”每每聊起这些,孙晨哲总有这样的感受。

春节期间,孙晨哲回任丘待了半个多月,和妻子补拍了婚纱照。就在记者采访时,孙晨哲已经回到青海,继续完成其他的钻探任务。

在遥远的柴达木盆地,群山与星辰,记录下了孙晨哲一路的脚步与奋战的身影。

(本版照片均由孙晨哲提供)

设备搬迁前的准备

起下钻作业的孙晨哲满脸泥浆

凌晨时分的钻塔灯光

2024-03-05 本报记者 吕依霖 沧州小伙子孙晨哲——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0693.html 1 在海拔最高的油田钻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