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凌晨4点半,陈兴珂又是第一个到达爱心粥屋的志愿者。
开门、开灯、烧水……陈兴珂的一天从熬一锅“爱心粥”开始。
从爱心粥屋成立以来,陈兴珂几乎没睡过懒觉。想着一会儿环卫工人能喝上他熬的热乎乎的粥,心里就暖暖的。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陈兴珂一样的人,他们叫志愿者。他们未曾想过什么回报,也不计较什么名利,每当被需要时,总是主动请缨。
今天是全国“学雷锋纪念日”,让我们认识这3位一直默默付出的沧州志愿者。
凌晨4点起床
为环卫工人做“爱心粥”
看到环卫工人吃到热气腾腾的早饭时,陈兴珂很高兴。
陈兴珂今年44岁,在运河区经营着一家中医门诊。2015年,他加入了沧州博爱人生志愿服务协会。
从爱心粥屋成立以来,陈兴珂就成了每天最早到达爱心粥屋的人。
他所经营的诊所,一到上午8点以后就会很忙,他就早早起来去做志愿服务。“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没有特殊情况,我是第一个到。”
爱心粥屋由沧州市文明办、沧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持建设,免费为环卫工人、困难残障人士提供爱心早餐。
2月29日凌晨4点半,天还没亮,马路上没有几辆车。
陈兴珂打开爱心粥屋的门,把桶里装满水,开始烧水。他在爱心粥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熬粥。“熬粥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半个小时后,水烧开了。陈兴珂开始往水里加小米。
陈兴珂要熬几十碗粥。“一天熬玉米粥,一天熬小米粥。”陈兴珂已经熟练掌握了熬粥的技巧。“我在家里都没熬过粥,在爱心粥屋里算是学会了。大家都夸我熬的粥好喝呢。”
陈兴珂总是笑称自己是医生里面最会熬粥的。对于熬粥这件事儿,陈兴珂还总结出了不少经验。
比如熬玉米粥的时候,陈兴珂总会站在一边搅拌,防止锅糊了。“我已经充分掌握了熬粥的技巧。”陈兴珂说。
对于每天凌晨4点多起来做志愿服务这件事儿,坚持一天容易,坚持几百天可不容易。
陈兴珂觉得自己的付出并不算什么。“我觉得就是干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随后,爱心粥屋的几名志愿者陆续到了。大家有的切咸菜,有的把馒头加热……爱心粥屋很快就“热气腾腾”起来了。
早上6点多,环卫工人陆陆续续地来吃饭了。
陈兴珂忙着给大家盛粥、拿馒头……看到腿脚不好的人,陈兴珂还把粥端到桌子上。看到环卫工人的笑脸,陈兴珂特别满足。“本来很疲惫的环卫工人会因为我的付出增添一份温暖。”
早上7点多,陈兴珂回家,送孩子上学、忙诊所的事儿……
在陈兴珂的心中,义务奉献这一早上,他得到了一份温暖,也成为他快乐的源泉。
练就“十八般武艺”
只为帮助更多人
每当困难来临,他们总是“逆行而上”。麻阳就是其中的一位。
麻阳,今年43岁,是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副队长。2016年,加入了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后,他迅速成长为队里的骨干人员。
成为一名合格的救援队员,就要掌握“十八般武艺”。为此,麻阳参加了水上救援、地震救援、山野搜索、应急无线电的使用、急救知识等培训。
2021年,河南多地遭遇暴雨天气,麻阳第一个报名,并和队友们第一时间赶赴河南救援。
麻阳驾驶救生艇展开搜寻,还和队友们在齐腰深的水中一趟趟转移被困群众。
在救援中,他抱起怀有身孕的孕妇,还有几个月大的婴儿……一天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因为连续几天涉水救援,他的鞋子始终是湿的,脚在水中浸泡,变得发白发皱。
让麻阳感动的是,他抱着一名几个月大的孩子转移的时候,孩子竟然靠在他的肩膀上睡着了。“看着孩子沉睡的小脸,我心里别提多温暖了。”
几年前,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接到求助:运河区一名80多岁的老人走失,希望他们帮助寻找。
当时是晚上9点多,麻阳第一时间加入到寻人的行列。他与队员们向家属了解了走失老人的基本情况后,分头寻找。
麻阳徒步沿着公路两侧询问路人,还根据监控一直寻找。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很快就到了次日凌晨,城市渐渐安静了下来。老人的安危却让麻阳的心一直悬着。
凌晨1点左右,老人终于在湖边被找到了。麻阳长舒了一口气。
“太感谢您了,太感谢您了。”每当听到家属一声声的感谢,麻阳的心里总会生出莫名的感动。
在一次打捞行动中,当时正是冬天,麻阳和队员们要把冰层敲开,在冰冷的河面上搜索。那一次,他们搜寻了5天。
让麻阳印象深刻的是,他和队员们去保定救援掉入井中的儿童。他一连坚持了好几天,困了就在野外的车上睡一会儿。
参与救援,经常是半夜出发,有时甚至好几天不能回家。有人曾好奇地问麻阳:“每天起早贪黑,能挣多少钱?”
麻阳笑着说:“我们一分钱也不收。”
不仅如此,麻阳和其他的队员们还要搭车、搭钱,甚至还要搭上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我希望永远不要接到救援电话,但只要需要我,我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现场,竭尽所能地挽救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帮教一个孩子
拯救一个家庭
孙婕是沧州市第六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的主任,今年53岁,擅长治疗睡眠障碍、青少年心理障碍、青少年厌学问题、学习困难等。今年是她成为沧州市红心志愿服务协会志愿者的第十个年头了。
除夕当天,协会创始人王红心给孙婕打电话:“咱们一直关注的小明(化名)今天回家了。我让他爸爸先稳住他,一会儿我们带着孩子去找你。”
当时,孙婕正在单位处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下午1点多,王红心带着15岁的小明以及他的爸爸一起来到孙婕的办公室。
小明初中毕业之后就不上学了,经常在外面和一群“朋友”打架斗殴。
小明的家人拿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好求助于王红心。王红心找到了孙婕,想让她帮帮小明。
平时,小明的爸爸根本见不到小明。除夕这天,小明回家了。他们赶紧把小明带到了孙婕这儿。
通过了解,孙婕得知,这个孩子在上学期间学习成绩不错,如果继续沉沦下去,实在可惜。
治疗开始了。孙婕开始和小明聊天,问他小时候有什么让他难忘的事情?
小明哭了,说起了小时候他和几名小伙伴一起外出。其中的一名小伙伴出了意外。这件事儿对小明的影响很大。从那时起,小明很自责,一直活在逃避中,他也从没把这件事儿跟家人和朋友说。
在治疗的过程中,孙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小明打开了心扉。小明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自责和愧疚,大哭了一场。
“孩子抱着我,泪水把我的衣服都打湿了。”孙婕说,治疗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
小明向大家表示,他决定痛改前非,再也不出去“混”了。
看到了小明的变化,小明爸爸对孙婕和王红心也一直说着感谢的话。
除夕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孙婕却把这天用在了帮教孩子身上。
回到家中,小明告诉爸爸他再也不想在外面混日子了。
2月28日晚上,志愿者们一起为小明庆祝了生日。“作为一名志愿者,想到我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到一个孩子甚至他的家庭,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孙婕说。
说起孙婕,王红心有很多话要说:“孙婕一直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有很多经验。”而且,孙婕本身是医生,工作非常忙。她为了做志愿服务,牺牲了大量休息的时间。
泊头的少年小刚(化名),爸爸是服刑人员,妈妈患病。小刚也沾染了不少恶习。孙婕和志愿者们一起去给他进行心理辅导,还掏出了500元钱,用于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现如今,小刚已经重返校园。
至今,孙婕免费帮教失足青少年40多人。帮教材料就有厚厚的一大摞。“有了孙婕老师的专业知识,协会在帮教失足青少年方面才取得这么好的效果。”王红心说。
听到她曾帮教的青少年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孙婕很欣慰,“帮教一个孩子,拯救一个家庭。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有意义。”
不仅是陈兴珂、麻阳、孙婕,还有很多志愿者在默默付出,是他们的付出,让社会更加温暖……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孙婕(左一)正在帮教
麻阳参与救援
陈兴珂做好了“爱心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