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4日
第05版:05

原本长在田间地头的野菜,被黄骅夏庄子村的王廷尧和家人“请”进大棚,装到了礼盒里——

“田间草”变成“棚中宝”

本报记者 崔春梅

初春时节,田野里的麦苗还在半睡半醒时,王廷尧家大棚里生机勃勃的婆婆丁已经伸展着绿色的枝叶婆娑起舞了。

乍暖还寒的季节,地里的野菜刚准备冒头,王廷尧和家人在大棚里精心侍弄的曲曲菜、婆婆丁已经抢先上市,来到了野菜爱好者的餐桌上。

“疯狂”举动

他竟租地种野菜

对于野菜爱好者来说,洗一把鲜嫩的婆婆丁或者曲曲菜,蘸上酱后能嚼出春季特有的清香,但对于那些在地里种粮食的村民来说,花钱租地种野菜实在是一种另类的举动。

提起王廷尧24年前就租地种“草”的做法,有人说他“疯了”,也有人说他“傻了”。大家不理解:好好的地里为啥不种粮食、不种菜?再说,田间地头的那些恨不得“锄”之而后快的野菜,怎能娇贵到“请”进大棚里精心侍弄的地步呢?

其实,王廷尧种野菜,是因为妻子赵玉荣的坚持。20多年前,村里很多村民种芹菜、大葱等蔬菜。赵玉荣发现菜园子里的野菜很多,有空的时候就去挖野菜,然后坐公共汽车去黄骅市区卖野菜。好的时候,她一天能卖100多元。

在妻子坚持挖野菜、卖野菜的举动中,王廷尧嗅到了一丝商机。那时候,野菜跟随季节生长,一过季就变老不能吃了。

田间地头的野菜越挖越少,王廷尧心疼妻子四处找野菜的辛苦,向家人提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主意:“能不能把那些草种到地里,不用再四处去找野菜挖了呢?”

别人除草种粮食,王廷尧却偏要用地来种“草”。别人理解不了他这个疯狂的念头,家人却纷纷支持他的做法。就这样,王廷尧家成了村里唯一一家野菜种植户。

为了搞“移植”

遍地找菜根

对于锄了半辈子草,反过来要精心照顾野菜蓬勃生长的王廷尧来说,种植野菜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也让他发愁不已。

拿婆婆丁来说,本地有一种绿色的婆婆丁,吃起来脆甜可口。第一年种植的时候,王廷尧找不到合适的野菜种子。为保证本地野菜的原汁原味,他一有空就去田间地头挖曲曲菜、婆婆丁和阳沟菜,然后把它们移栽到地里收集种子再种植。

每次发现“心仪”的野菜,王廷尧都会欣喜万分。他用铲子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点点挖出来,还得护着根须不被挖断。这些连根挖起的曲曲菜、婆婆丁和阳沟菜虽然已经老得不能食用,但在王廷尧眼中是千金不换的宝贝。他把它们带回家,然后移植到地里。

那些“乔迁新居”的野菜并不是百分百都能成活。王廷尧没事就去查看它们的生长情况,然后再出去寻找合适的野菜补种。

附近的野菜越挖越少,王廷尧寻找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一棵野菜,他走出20公里路是常事。

从刚开始的几分地,到现在的10多个大棚,都是靠王廷尧当初一棵一棵挖来野菜打下的基础。

有点“任性”

野菜也有“小脾气”

提起田间地头的那些“草”,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它们生命力顽强,有水、有土就能疯狂生长。很多人都觉得野性十足的它们皮实、易成活,种到地里后,只需按时浇水就行了。所以,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会觉得种野菜很容易。

实际上,有点“任性”的野菜也有它们的“小脾气”。从种到生长、收割、出售,每一环都有每一环的繁琐和不易。用王廷尧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伺候它们得跟养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

在王廷尧种植的曲曲菜、婆婆丁、阳沟菜这3种野菜中,最让人操心的是阳沟菜。这种形似韭菜的野菜,移栽后的成活率极低,移栽10棵能成活两棵就很不错了。好不容易等它们开花结籽,王廷尧和家人又收集种子种到地里。

让王廷尧和家人没想到的是,有时候长得很好的阳沟菜,会突然烂根。眼看着亭亭玉立的阳沟菜收割在望,却突然出现这种情况,王廷尧很心急。他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法阻止阳沟菜出现烂根的情况。

王廷尧拿着烂根的阳沟菜,坐车四处找专业技术人员咨询,还专门到农资店询问,却都没有找到答案。

“他们没有特意研究过阳沟菜,也不知道为什么烂根,但我不想就这么算了,会继续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王廷尧屡屡受挫,却依然不肯放弃。

除了“任性”的阳沟菜,曲曲菜偶尔也会“耍脾气”。这不,王廷尧和家人新种的曲曲菜竟然都没有发芽,导致几个大棚成闲置状态。

装进礼盒

野菜变成“棚中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野菜又回到人们的餐桌上。王廷尧家的野菜因口感极佳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它们不仅被卖给当地居民,还走进了大商场。

每年,王廷尧和家人会在秋后种下野菜种子。长出的第一茬野菜,是不会被收割卖掉的。天冷之后,长大的第一茬野菜会枯萎,但它们的根会在土里酝酿力量。春节前后,是野菜上市的好时机。

野外的各种草还在酣睡的时候,大棚里的野菜早已舒展着青枝碧叶的身体,长到了恰好食用的程度。收割野菜也有讲究,每棵收割的野菜下面只需带1厘米至3厘米长的根。不能割太浅,不然叶子会散落影响卖相,也不能割太深,以免伤到土里的根影响下一茬野菜的生长。

收割到家的野菜,还需要去掉根部的枯黄叶和老叶,保留下那些口感最好的嫩叶。每到这个时候,王廷尧和妻子、儿子会加班加点择野菜。成千上万棵野菜,需要他们一棵棵清理干净。

王廷尧的儿媳孙福久专门负责野菜的销售。春节前后,总会有人找到她说想买野菜送亲友。孙福久会帮客户把打理好的野菜装进礼盒中。“野草竟然装进了礼盒里……”村民们看到后,忍不住啧啧称奇。

一晃20多年过去,王廷尧一家和野菜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从当初四处挖野菜,坐公共汽车卖野菜,到骑三轮去卖野菜,再到现在驾车来回洽谈业务,小小野菜成了王廷尧一家的“致富草”。

野菜可以炒,可以做馅,还可以用来做汤等,深受顾客喜欢。如今,王廷尧家的野菜除了供应本地的居民和饭店,还被送到泊头、青县、东光、献县等县市的大商场。

看到外地有人种植红色的婆婆丁,王廷尧特意去取经。那种红色药用婆婆丁,吃起来口感并不好,在本地很难卖出去。王廷尧试种之后,最终决定放弃。此外,他还发现网上有一种红色的曲曲菜,茎粗、产量大还耐寒,便也试着种植。结果,这种红色曲曲菜口感和销路远远逊于本地的绿色曲曲菜。“网上那种红色曲曲菜有人的小手指粗细,长出来都是一簇一簇的,而本地这种绿色曲曲菜比一次性筷子都细,长出来也是一棵一棵的,产量差很多。”王廷尧说,他和家人果断放弃了红色曲曲菜的种植。

一直负责野菜销售的孙福久说,多年来,她家是本村唯一一家野菜种植户。他们计划着给自家野菜注册商标,把它们推向全国市场。她说:“种植野菜的过程中,有辛苦也有收获的快乐,有迷茫更有继续前行的坚定。我们都盼着有一天,自家种的野菜能成为更多人家饭桌上的‘宠儿’。”

王廷尧(右一)和家人正在整理野菜

辛勤耕种

收割野菜

2024-03-04 本报记者 崔春梅 原本长在田间地头的野菜,被黄骅夏庄子村的王廷尧和家人“请”进大棚,装到了礼盒里——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0631.html 1 “田间草”变成“棚中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