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老年大学随笔散文班的教室里,我常常想,这些老人,之所以到这里来,是因为我们逐渐明白,养老养的不单是身体,更是精神。
我见过很多在公园里唱歌、朗诵、打拳的老人们,他们眼神中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们不仅是在养老,还在享受生活,享受每一缕清晨的阳光,享受每一次与友人的谈笑风生,带着他们积累了一生的智慧。
我见过那些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老人,他们的笑容如同盛夏的荷花,热烈而灿烂。他们不仅是在养老,还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那种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奉献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快乐,这是难得的人生境界。他们的内心追求表现在行为上。
当我没带伞而突遇雨,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的校园里看着导航打转,因找不到老龄研究中心而突生“我要回河北”的想法时,那位从外地来陪儿子读博的老人从我身边走过,又折返回来,把伞塞给我:“闺女,老龄中心就在这10号楼的12楼。”她自己夹紧胳膊里的棉布袋子就走了。后来,我去还伞,才知道她就住在隔壁。她热情地介绍她所知道的有关老人的信息,我从中感受到她对现有老年生活的满意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我见过那些照顾孙子、孙女的老人们,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他们不仅是在养老,还是在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体验家庭的温暖和那种与亲人共度时光的快乐,为子女提供生活的助力,这也是为社会继续贡献他们的力量。我的朋友黄老师,她的公公婆婆平时为黄老师两口子照看一对刚上小学的双胞胎孩子,而一到寒暑假,女儿家的孩子也会因大人工作繁忙被送到老人身边。黄老师说:“爷爷奶奶带着7个孩子回老家,老家简直成了孩子窝,我们却过上了没有孩子的安静生活。沉下心来的工作状态让我们容易在工作上做出业绩。”即使退休了,老人也在用自己尚能支撑的体力和智力为家庭提供助力,也是以另一种形式贡献自己的社会劳动力,同时又身体力行地给后代做了“怎样当老人”的示范,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楼栋之间,树木之下,花草之旁,蓝天之下,老人与我们共度时光。我感受到他们的心情,他们的快乐,他们的期待。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在告诉我:精神寄托对老人非常重要。
我想,文化养老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吧。它让我们明白,养老并不只是对身体的照顾,更是精神的滋养。它让我们明白,老去并不意味着痛苦地生活,而意味着另一种生活。它让我们明白,生活无论何时何地,都值得我们去热爱,去期待。在这个充满岁月痕迹的小城,我感受到老人的热情、活力和生活态度。我想,这就是所有人都在追求、期待的晚年吧——吃喝不愁,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愿我们将来也能感受到老年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