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孤品”“尾单”可能是二手衣服,600元一吨就能批发,有的成本不到一元钱。你熬夜蹲守直播抢到的“孤品”,可能是别人丢掉的旧衣服。记者调查发现,“孤品”直播间回收二手衣物早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据2月22日《沧州晚报》10版)
用回收的旧衣物冒充“孤品”售卖,商家这种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行为涉嫌消费欺诈。
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家此举侵犯了他们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这些“孤品”基本上等同于“三无”商品,完全无法溯源,这也导致消费者发现问题后,面临退货难、维权难等困局。
这些二手回收旧衣服,是否经过专业的消毒清洗存疑,不排除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这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危害。
商家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对真正的“孤品”“尾单”销售带来很大影响。
不仅如此,这种行为还破坏了真正的“孤品”声誉,让消费者对“孤品”丧失信任,让真正的“孤品”背了“黑锅”。
对此,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假“孤品”直播间这种低价倾销模式迎合了部分消费者急于抢购低价商品的心理,使一些消费者在冲动消费的推动下易于忽视潜在的购物风险。
消费者在购物前要认真阅读商品描述和交易规则,避免冲动消费。尤其是在那些过度追求速度和低价的直播间中,对于“不退不换”等严苛规则要三思而后行,对“孤品”“清仓”“工厂尾单”等字眼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不要轻信。
同时,要选择信誉好的卖家和正规的购物平台。消费者在发现买到假“孤品”后,要敢于行使维权途径,比如投诉直播平台或寻求法律帮助。
监管部门要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对“孤品”直播间的监管,净化市场环境。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积极打击假“孤品”直播间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在打击的基础上,顺藤摸瓜,斩断回收旧衣服充当“孤品”的灰色产业链,从源头上净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