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倩
昨天,记者从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获悉,南大港湿地近日首次监测到赤嘴潜鸭。截至目前,南大港湿地鸟类品种由之前的268种增至269种。
拍到“稀客”
“这是在南大港湿地第一次发现赤嘴潜鸭,是刘振举老师拍摄到的。”昨天,说起发现赤嘴潜鸭的过程,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仍很兴奋。
26日,张景兴正在收集鸟类资料,热爱鸟类摄影的刘振举将前两天刚拍到的春季候鸟迁徙活动的照片发给了他。“这一只是赤麻鸭,那一只是针尾鸭。”张景兴像往常一样,和刘振举“清点”图片中的鸟类。
放大图片后,张景兴看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潜鸭,它正悠闲地趴在两只赤麻鸭的前方。这只潜鸭头部色彩鲜明,呈现出醒目的红橙色调。它的嘴巴呈现鲜艳夺目的红色。张景兴发现,它的体型比绿头鸭小,体长大概50厘米。
刘振举表示,自己常年在湿地拍摄鸟类,但是之前没太留意这一种类。张景兴查阅了南大港湿地鸟类品种记录,没有发现关于这种类型的潜鸭的记录。
确认身份
这到底是什么鸟?带着疑问,张景兴立即查阅了《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河北水鸟》等相关书籍。
“雄鸟头浓栗色,具有淡棕黄色羽冠。上体暗褐色,翼为镜白色,嘴为赤红色。下体黑色,两胁白色。对比后,我发现这可能是一只赤嘴潜鸭。”张景兴说,如果真的是赤嘴潜鸭,这是它在南大港湿地第一次被发现。
为此,张景兴激动不已。他立即向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主任、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孟德荣求证。经过孟德荣仔细辨认,这只潜鸭正是雄性赤嘴潜鸭。
张景兴又查阅了《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并向省里的专家求证。相关资料显示,此前河北省境内赤嘴潜鸭的活动情况只有零星记录,在南大港湿地发现尚属首次。
南大港湿地
鸟类增至269种
张景兴告诉记者,赤嘴潜鸭隶属于雁形目鸭科,在国内主要繁殖于西北地区(内蒙古乌梁素海一带、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缘、青海柴达木盆地),在西南地区的高原湖泊越冬。它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确属罕见。
赤嘴潜鸭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鸟类。它在南大港湿地出现,得益于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这次发现,让南大港湿地鸟类品种由之前的268种增至269种。截至目前,南大港湿地发现的269种鸟类中,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大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1种。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持续改善湿地环境,鸟类数量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