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结束了,家住运河区阳光国际小区的杨梓艺又收拾好行李准备返回上海工作了,这个春节是她觉得过得最舒心的一个春节。
观影、旅行、宅酒店,她觉得这是对假期最好的诠释。
27岁的杨梓艺在春节返家前就在沧州订好了酒店。回老家过年的她,没有选择回家居住,却在父母家附近预订了酒店住宿。
这个春节,她不想走亲,也不想寒暄,更不想被亲戚朋友们来打破属于自己的宁静。
今年,像杨梓艺这样选择反向操作,不团聚的90后、00后年轻人不在少数,形成了一股“断亲”潮。
“断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它指的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叔伯、姑舅、姨等亲戚,表现出懒于、疏于或是不屑于与之交往和互动的现象。
为躲清净住酒店
杨梓艺今年27岁。在外求学的她,毕业后考取了上海市的公务员。
今年春节,她本想待在上海,可一想到与父母一年见不了几面,又想着回家跟父母见一面。
“回家只想见父母,想赖床,更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想整个假期跟根本不熟悉的亲戚长辈们聊家长里短,太费神。”杨梓艺说。
“每年坐一起聊天,说爱听的话也就罢了,不爱听的话又不能顶回去,实属憋屈,我情愿自己一个人过春节。”杨梓艺说。
十分纠结的杨梓艺与在上海合租的室友一说,室友便建议她可以在父母家附近订个酒店,想热闹时就回父母家,想安静时就自己回酒店,一举两得。
得知还能如此操作的杨梓艺直拍手叫好。原来从去年开始,室友就已经按照这样的方式回家过年了。比起与亲朋好友寒暄,她们更喜欢在春节的假期里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除夕当天中午,杨梓艺回到了沧州。她先去酒店办好住宿,又打车回到父母的家中。
进门后父母看她没有行李,问过才知道,原来女儿在外订了酒店,春节期间不会在家住。
“我计划这个春节陪你们吃个饭就走,可没打算跟着你们到处串亲,你们串亲我就回酒店休息,家里来客人我也回酒店休息,我一共就8天假,过了初三我还要出去旅行。”杨梓艺跟父母说。
听着女儿的计划,父母一时间有些接受不了她这种新潮做法。他们觉得女儿主意太“正”了。要被亲戚们知道,又会让亲戚们说孩子任性不懂事。
索性,杨梓艺的父母根本就没有跟亲戚透露春节女儿回家的事,找理由搪塞了过去。
看电影、逛街、约饭,今年农历正月初三杨梓艺给父母发了个微信后就从酒店出发,开启了她的春节旅行计划。
旅行过年真香
市民张爱君家住东光县飞龙小区,今年26岁。
张爱君结婚两年了,去年春节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张爱君却唉声叹气。
张爱君的丈夫是独生子。每年春节,婆婆一家格外热闹,姑姑一家,大伯一家,所有的人都集中在张爱君的婆婆家过年。
结婚前,张爱君的婆婆家一直保持这样的春节习惯,扎堆过年,独生子女的家庭就能显得热闹些。
这样一来,春节期间,张爱君一家的“工作量”就骤然上升。大大小小加在一起,一共20口人,都到齐了后,100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被挤得满满当当。
最让人头疼的是年夜饭食材的采购和制作。张爱君和丈夫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一直要工作到除夕才放假,采购工作只能在下班后进行。
从农历腊月二十六,她和丈夫,公公和婆婆就轮流去买,直到除夕才把需要的食材买齐。
往年除夕那天,她和丈夫匆匆往婆家赶,因为家里需要有人招呼亲朋,烹制午餐,准备年夜饭。
端茶倒水,洗菜做饭,还得时不时处理亲戚们的孩子之间的纠纷,张爱君不胜烦恼,可又不能面露不悦。
“其实身体上辛苦还不是最不开心的,最不开心的是,亲戚们在我们家聚会,却说着让我们一家不高兴的话。”张爱君说。
“姑姑家的儿子在广州有名的金融公司工作,每次聚会儿子都是她的谈资,明里暗里透露着她家孩子多金有本事,让我和丈夫多跟她儿子学理财,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张爱君说。
每当说起孩子们,亲戚们你一嘴我一嘴,把自家孩子夸得天花乱坠,张爱君和丈夫就面面相觑。
“听丈夫说,他们年年都这样,春节聚会搞得好像儿女才艺大比拼,挺让人无语的。”张爱君说。
张爱君再也不想这样过春节了,她和丈夫商定,从今年开始,以后都不在家过春节了,他俩要“盲盒式旅行”,走到哪里算哪里,再也不想把休息时间耗费在亲戚身上了。
她觉得每年如此聚会,一点意义都没有,还消耗自己的精力。
今年,他们放假前一直在收拾行李,除夕吃过中午饭就开车上了高速,第一站河南郑州,第二站湖北武汉,第三站湖南长沙……
美食美景,美轮美奂,没人打扰,不必迎合。
张爱君直呼,这样的方式才能叫过年。
年终奖终于花给了自己
温泉度假酒店,豪华自助餐,高尔夫体验,海上冲浪……这个春节,孙策感慨年终奖终于花在了自己的身上。
24岁的孙策在南京一家公司工作,老家是沧州的。每年春节,万家团圆的时候,孙策也在快马加鞭地往家赶。
今年,他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吃完团圆饭,他就出发去了北京的机场,赶大年初一的第一班飞机飞三亚,独自旅行。
“以前,我每次回到家,从正月初一开始,就不停串亲。年终奖有3万多,买完串亲的礼品,减去来回的飞机票和高铁票,几乎啥也不剩。”孙策说。
“我也不知道串亲的意义是啥,每次到了亲戚家都在尬聊,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一年不见面,不联系,非要我在春节期间被父母强制走动,挺无聊的。”孙策说。
往年,孙策从回家到春节假期结束,每天早上6点多就在父母的催促下起床,吃完早饭,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在父母的带领下四处走亲,姑姑、舅舅、大伯、叔叔……
孙策告诉记者,每到这个时候,他就非常反感。每次春节长假后,回到工作岗位上的他不仅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身心俱疲。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孙策觉得把金钱和时间都搭在了串亲上面有些亏待自己。
今年一发年终奖,孙策就赶紧预订了飞往三亚的航班,同时他还预订了一家平时舍不得住的酒店,给自己安排了豪华自助餐以及海上娱乐项目等。
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正月初六,孙策一个人在三亚每天睡到自然醒,享受美食和娱乐项目带来的欢乐。
“明年我要去广西过节,趁着有钱又有闲,我要抓紧享受人生,不想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人情往来上。”孙策说。
孙策告诉记者,他在南京的同事们,几年前就选择独自过节,他们给自己安排的行程舒适又安逸,很多人已经选择春节不团聚了。
“断亲”潮背后
现在,提到走亲,很多90后和00后内心都比较抗拒。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长辈的一番唠叨下,逢场作戏地完成了这个春节的“流程”。
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再也不愿意让步,在春节团聚的日子里选择了“断亲”。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让众多年轻人选择“断亲”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首先,一些亲人原本平日里来往不多,每逢佳节,却显得亲密无间。很多并不熟悉的亲友串门吃饭,让人觉得拘束又尴尬。
其次,在春节的往来中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与所收获到的幸福或收益并不成正比。还有在社交场合里,一些亲友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更不会掌握说话的分寸,甚至有时夹杂一些攀比的话语,让很多年轻人避之不及。
90后、00后向往自由,更加注重自我。他们希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甚至有一部分人放弃了对亲人的情感关注。
在采访中,很多年轻人反馈,同学和同事,比亲友相处更多,互相来往也更加密切。
春节前,浙江一家媒体开展了一项《关于年轻人“断亲”现象》的调查问卷,其中45.34%的年轻人认为走访亲友没有必要,50.8%的年轻人与亲戚沟通联系的频率越来越低,49.2%年轻人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会找亲戚帮忙。
在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认为,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年轻人的自我心理诉求逐渐占据主要地位,重新确立与他人的边界感成为一种潮流。
沧州市心理咨询师杨文峰表示:“‘断亲’是一种社会现象,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一种应运而生的社会发展结果。现在的孩子更喜欢自由,自我意识更加强烈,需要一个自己独立的空间,这也是人成长的必然阶段。”
杨文峰介绍,“断亲”并不是割断与亲人的亲情。年轻人反感的不是亲缘关系本身,而是伪装的善意等带来的心理压力。不久的将来,或许亲缘关系会更加多元,也会更加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