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4日
第02版:02

国家统计局沧州调查队开展春节期间民俗文化和发放红包情况调研

六成受访者认为发红包存在攀比现象

本报记者 李圣哲 本报通讯员 张洁林

昨天,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沧州调查队获悉,他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我市部分居民开展春节期间民俗文化和发放红包情况调研。结果显示,73.96%的受访者对民俗文化“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36.67%的受访者对本地民俗文化特点做出正面评价;83.33%的受访者春节给孩子发放500元及以下红包,60%的受访者认为春节发放红包存在攀比现象。

逾七成受访者

对民俗文化

比较感兴趣

民俗文化普及情况问卷调查中,针对“对民俗文化的兴趣”问题,受访者选择“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的占73.96%;针对“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特色”问题,53.33%的受访者能说出民俗文化具体表现形式,36.67%的受访者对本地民俗文化特点做出正面评价。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春节民俗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认为民俗活动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逾六成受访者认为

民俗文化

传承较好

民俗传承方式和途径情况问卷调查中,针对“当前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如何”问题,受访者选择“非常好”或“较好”的占60.42%;“当地有关部门为了传承民俗文化采取过的多项措施”一题中,受访者选择“弘扬民俗文化教育推广”的占70%,选择“加强民俗文化整理和保存”的占50%,选择“创新和发展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占46.67%,选择“加强民间组织和社群参与”的占46.67%,选择“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网上平台、数字化档案馆等”的占30%,选择“制定政策鼓励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占26.67%,选择“不清楚”的占21.87%。

通过调查发现,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传承民俗文化,但需要继续加大力度。

六成受访者认为

发放红包

存在攀比现象

发放红包情况问卷调查中,针对“您觉得过年给孩子压岁红包是否有意义”问题,受访者选择“非常认同”或“认同”的占83.33%,选择“一般”的占13.54%,选择“不太认同”的占3.13%。

针对“给孩子的压岁红包金额越多越好”问题,选择“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的占69.79%。

针对“春节发放红包的负担”问题,受访者选择“非常重”或“比较重”的占34.38%。

针对“您感觉周围的人发放红包是否存在攀比现象”问题,受访者选择“是”的占60%,选择“否”的占40%。

针对“您或您周围的人春节给孩子发放多大的红包”问题,受访者选择“500元及以下”的占83.33%。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庭会在春节期间给长辈、晚辈发放红包,金额不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包金额也随之水涨船高。有的受访者表示,感觉过年像“过劫”。以受访者张女士家为例,她家有两个孙女,每人每年要发放1000元压岁钱,亲戚家的孩子每人每年发放200元,每年的红包支出就高达四五千元。张女士说:“作为普通工薪阶层,自己感觉负担比较重。”

受访者一致表示

倡导理性消费

合理安排支出

根据访谈结果,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线上民俗文化活动和电子红包将会更加普及。

调研发现,许多年轻人更喜欢现代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座谈中,一部分人反映有的传统民俗,形式较为简单,创新不足,导致他们的参与意愿不高。此外,缺乏有效的传统民俗传承机制和保护措施。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有的传统民俗将面临失传的风险。

调查显示,红包发放逐渐成为一些市民的负担。随着发放红包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度消费、互相攀比等。以受访者杨女士家为例,她家有一个孩子,而孩子的姑姑家有3个孩子。“每年春节孩子的姑姑给我家孩子500元,我就要给她家的3个孩子每人500元。如果给少了,对方就会不高兴。现在一到过年发红包,我就有点纠结。”杨女士说。

调查中,一些受访者建议,应加大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力度,大力开发民俗文化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其中。例如,通过举办线上民俗文化活动、开发具有科技元素的民俗文化产品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还有人提出,可以将民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拓展民间文艺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打造老百姓的精神文化家园。

对于红包发放问题,受访者纷纷表示,应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合理安排支出。同时,加强对线上红包平台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24-02-24 本报记者 李圣哲 本报通讯员 张洁林 国家统计局沧州调查队开展春节期间民俗文化和发放红包情况调研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9790.html 1 六成受访者认为发红包存在攀比现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