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3日
第04版:04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年味还在继续,爱还在延续。回老家过年,儿女用各种礼盒把后备厢装得满满的带给父母;返程时,父母又用家乡特产把儿女的后备厢装到“塞不下”——

沉甸甸的爱溢出了后备厢……

本报记者 张丹 摄影报道

2月18日,晚上9点钟,张晓雪才把汽车后备厢和冰箱收拾完。

看着被塞得满满的冰箱,张晓雪满心的温暖。

冰箱里全是从她娘家和婆家带来的特产。

张晓雪开玩笑说,这些特产,够他们这个小家吃一年。

想把最好的给他们

38岁的张晓雪,是市区一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张晓雪的老家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张晓雪爱人的老家在盐山县。

今年春节临近之前,张晓雪和爱人就早早开始为回老家置办年货。

“家里的老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从年轻时候,就省吃俭用的。”张晓雪说,自己每次都想给老人们置办点“新鲜”的年货。

张晓雪说,这个新鲜,是指平时在农村老家不常见的,老人们舍不得买的一些东西。

春节前,张晓雪逛了市区的几家大型超市,在超市里选了蛋白粉、南方水果以及几瓶好酒。

张晓雪说,选这些,一是想让老人们保养好身体,二是想让老人们尝一尝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

回老家当天,张晓雪和爱人又专门去了趟卖牛羊肉的市场。

“两边的老人,一边给带了10公斤牛肉,再带点羊排、牛排。”张晓雪说,作为女儿和儿媳,总是希望把身边最好的给他们,“让他们的晚年也享享儿女福。”

除了吃的、喝的,张晓雪还给双方的老人都买了过年的新衣服。

“虽然老人说着不让买新衣服,衣橱里的衣服穿不过来,可每次拿到新衣服的时候,他们眼里的高兴,我能看得出来。”张晓雪说,每当看到老人们眼中的高兴,她也觉得很欣慰。

“把所有的东西一收拾,我们发现后备厢根本塞不下。”张晓雪说,在后备厢实在找不到地方后,他们把汽车后座也利用起来了。

“满满一后备厢,再加上一后座的年货,回家过年心里特别高兴。”张晓雪说,他们带回去的是儿女的孝敬,老人给他们带回来的是父母的牵挂。

后备厢放不开,放到车顶行李箱

35岁的王振是安家在天津的黄骅人。

2月19日,王振从黄骅回天津时,他开了5年的SUV车顶行李箱,第一次派上了用场。

王振是天津一所中学的老师,回黄骅时,王振和爱人也是大包小包的礼品塞了一后备厢。

王振的父母嘴里念叨着又乱花钱,但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

王振说,这个时候,作为儿女,心里是满心欢喜的。

过完年后,知道王振他们要在2月19日回天津,王振的父母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

“妈妈蒸的年糕,你最爱吃,得带上;爸爸酱的牛肉,也得带上……”王振说,妈妈一边念叨着,一边一样样地从冰柜里往外拿。

“收拾好的溜达鸡、土鸡蛋、鹅蛋、虾……每样东西看着不多,但简单一收拾,后备厢就被塞得差不多了。”王振说。

“冰箱里这些还不算啥,车库里还有一些土特产。”王振说,当他打开父母家的车库门时,顿时惊呆了。

“老家亲戚送的25公斤一袋的旱碱麦要给我带上,老家带来的一大袋面花也要给我带上,还有从老家弄来的大葱、妈妈腌的一坛咸菜。”王振说,一说起他们要回去,父母就恨不得把家里的冰柜、车库给搬空。

“他们一边收拾,还一边说,要给我们再蒸一锅包子,怕我们回天津后没饭吃。”王振说。

后备厢装不下了,父母就让他往车后座塞。

“可是后座有孩子的安全坐椅,放多了东西怕不安全。”王振说,父母把后备厢里的东西使劲儿塞了塞之后,开始到处瞅。

“突然,他们瞅到了我车顶的行李箱。”王振说,他们问我那是什么东西。

“我说,那是车顶行李箱。”王振说,然后他们问,那能装东西不?

“当我说能时,老两口的眼神顿时亮了。”王振说,他们立刻让我打开车顶行李箱,一股脑地把东西塞了进去。

“他们边塞还边说,这是个好东西,这车买对了。”王振说,于是他的车顶行李箱载着老家的特产,一路到了天津。

“一打开后备厢,全是惊喜”

王蓉蓉和爱人、孩子从老家东光回到沧州,打开后备厢,准备拎东西上楼时,瞬间被感动到了。

“真的,那种感觉真的是热泪盈眶。”王蓉蓉说,她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把这些东西放在了后备厢里。

王蓉蓉每年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时候,都会买上满满的一后备厢礼品。

“这些东西不仅仅是给父母的,还有给哥嫂以及其他几家亲戚的。”王蓉蓉说,每次回家,妈妈都唠叨她,说她买的东西太多。

“每到我从东光回沧州时,父母都会给准备满满一后备厢的东西。”王蓉蓉说,她曾经跟父母开玩笑,说这叫“一厢换一厢”。

今年过完年回娘家时,王蓉蓉跟父母说过,他们回去的时候,让父母不要再给他们装那么多东西了,“一是老人给装得太多,我们吃不了;另一个是怕他们太辛苦。”

王蓉蓉说,大年初四准备回自己家的前一天,她又跟父母强调了一遍,“千万不要再给我们带东西了。”

初五早上,他们走的时候,父母果然很“听话”,没有再嘱咐王蓉蓉“带着这个,带着那个”。

路上,王蓉蓉还在想,两位老人居然真的很“听话”,她也不用因为父母给往车上塞东西而和父母进行“极限拉扯”了。

可回到家,一打开车的后备厢,王蓉蓉愣住了:烧鸡、烧饼、羊肉、自家大棚种的草莓、一袋面粉、一袋子炸好的藕夹、孩子的零食……

王蓉蓉说,自己当时就有些控制不住眼泪了。

原来,在王蓉蓉再三强调不让父母给他们往回带东西后,王蓉蓉的父母就找到了她爱人,要了车钥匙。

“初五早上,他们一大早就起来忙乎,生怕吵着我们睡觉,还让我爱人不要把这件事儿告诉我。”王蓉蓉说。

事后,她给父母打电话说这件事,“妈妈说了句,‘当妈的都担心自己孩子,这东西不给你带走,我们心里不安。’”

王蓉蓉说,明年,她再也不会不让父母给往回带东西了,“东西不起眼,但都是浓浓的爱。”

“父母给啥我要啥”

家住沧州市区的孙晓梅,前几天也刚刚从张家口的娘家回到自己家。

35岁的孙晓梅,从张家口嫁到沧州,算得上是远嫁。

她每年回娘家的次数仅有那么两三次。

作为远嫁的女儿,孙晓梅总有种对父母的亏欠,“因为不能在老人身边多陪伴。”

为此,每次回娘家时,她都会尽可能多地买一些东西,算是一种弥补,“过年的时候我会买得更多,感觉这样才会心安。”

但每次从娘家回来时,孙晓梅总是尽可能少地往回带东西,“父母给带的东西,种类不多,但数量特别多,说实话,真吃不完。”

孙晓梅说,因为他们当地种植土豆,所以,前些年,每次从娘家回来时,她都要拉很多土豆和蔬菜回来。

“土豆还能放得住,但一些大棚里的蔬菜,拿回家放不了几天就会坏掉。”孙晓梅说,还有一些莜面,婆家这边都吃不惯,“好多东西都放坏了。”

去年过年的时候,父母再给往后备厢里装东西时,孙晓梅说了一句,“不要再给装东西了,装多了没人吃。”

孙晓梅说,说完这句话她就看到了父母的眼神黯淡了,“可能是父母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了,或者我们有些嫌弃他们带的东西了。”

那一年,孙晓梅回沧州的时候,后备厢没装几件东西就回来了。

“但这一年的时间,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说了那句话。”孙晓梅说,她爱人也跟她说,老人给带东西,如果儿女拒绝,可能对于老人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了。”

于是,今年大年初二回娘家前,孙晓梅跟爱人商量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一到张家口的娘家,孙晓梅的爱人就问岳母,家里的土豆还多不多,自己的朋友专门跟他问起,想要一点儿。

孙晓梅也跟母亲说,她同事还想要点儿莜面,说来张家口旅游的时候,吃莜面窝窝没吃够。

父母高兴地应着,“有,多的是。”

大年初八,孙晓梅他们回沧州的当天,父母用小推车把家乡的那些土特产推出院子大门,给孙晓梅装到车的后备厢里。

“看着老两口满心欢喜的样子,那一刻我才明白儿女对父母的需要,也是一种孝顺。”孙晓梅说,这些东西,他们真的吃不完,“只要父母心里高兴、身体健康,他们给啥我要啥,我愿意享受这样的‘一厢换一厢’。”

父母把后备厢塞满了

后备厢承载了满满的爱

2024-02-23 本报记者 张丹 摄影报道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年味还在继续,爱还在延续。回老家过年,儿女用各种礼盒把后备厢装得满满的带给父母;返程时,父母又用家乡特产把儿女的后备厢装到“塞不下”——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9712.html 1 沉甸甸的爱溢出了后备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