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0日
第03版:03

爆火的“文化大餐”

本报记者 吕依霖 摄影报道

博物馆里过大年

阅读

穿着汉服逛博物馆

人防馆里长见识

人防馆里学救援

引人注目的“龙柄壶”

读书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爱上另一种“春节仪式感”。这个春节假期,大家纷纷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享受一场场令人应接不暇的精神盛宴。

●博物馆

“新玩法”带来惊喜

大年初五,家住运河区的孙博一家早早收拾好,动身前往博物馆。女儿孙文玥特地换上崭新的马面裙,头上还插了一支玉兰花发簪。

“现在文博热度越来越高,我们今年就选择来一场家门口的‘文化之旅’。”孙博说。

为满足像孙博一家人这样的文化需求,今年春节,沧州博物馆持续开馆不打烊,不仅推出了“龙年说龙”龙文化年俗展,还举办非遗传习讲堂、活态展演、非遗市集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大家奉上一份充满惊喜的“文化年货”。

在博物馆门口,红火的新春对联与游客的笑脸相映成趣,过年气氛十分浓厚。不少年轻人身穿明制汉服、宋制汉服、齐胸襦裙等服饰进馆参观,行走间裙袖飞扬,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些明信片太漂亮了!原来文物还能这么可爱!”一名小游客正拿着明信片加盖文创印章,“这九枚印章,分别是‘龙生九子’,每个都做得好精致,我可得好好收藏起来。”临时邮局旁,前来盖章的游客排起了长队。春节前,沧州博物馆与中国邮政沧州分公司共同打造的临时主题邮局正式亮相,如今已成为馆内人气爆棚的打卡地之一。

投沙包、投壶……这些传统的趣味游戏也被“搬”到了博物馆中,供市民在游戏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一楼的“龙年说龙”年俗展里,一件写有“沧州城内东岳庙”字样的青花龙纹折沿炉,凭借精美的纹饰,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关注,这也是它第一次被公开展出。

“这几天,馆内人流量最多时能达到上千次,还有不少市民为了集齐我们新春推出的‘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门票,几乎天天来馆内打卡。”市博物馆馆员邢雨龙拿出五张不同样式的博物馆门票,向记者展示。

●“长见识”渐成“新年俗”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市民热衷于一条以沧州市博物馆为起点,依次去往沧州市图书馆、沧州人防馆、沧州市城乡规划馆打卡的“文化路线”。

“博物馆、图书馆、人防馆、城乡规划馆这几个场馆距离很近,我们安排了一整天的时间转了一遍,孩子特别喜欢,尤其爱人防馆里的飞机模型!”大年初六,家住运河区的张萌带着儿子孙博儒着实感受了一把文化的熏陶。

沧州人防馆工作人员王清告诉记者,过年期间,馆内每天开放6个时段的预约场次,几乎都能约满,而隔壁的沧州市城乡规划馆也迎来了一波参观潮。

“从博物馆到城乡规划馆,从古老的沧州延伸至现代的沧州,现代与历史的碰撞让孩子们了解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沧州。这样近在咫尺的“文化大餐”对孩子们的成长十分有益。”张萌说,他们全家度过了一个文化味儿十足的春节。

在文化的浸润中感受过年的气氛,渐渐成为沧州人当下流行的“新年俗”。

●图书馆

家庭“组团”读书忙

与博物馆里的热闹氛围不同,在沧州市图书馆内,两三人围坐在书桌旁低头读书是随处可见的场景,四周很安静,只能听到书页翻过的细碎声响。

在一楼儿童服务区里,刘梅正和4个小女孩一起读书。不一会儿,3个小不点儿跳下椅子去借阅区还书,另外一个年纪稍大点的女孩背始终挺得直直的,捧着一本查理九世看得津津有味。

“那两个都是我女儿,另外两个女孩是我弟弟家的孩子,都已经读小学了。我每年春节都会带她们来图书馆读书,数一数,今年应该是第7年。”刘梅告诉记者,每逢春节长假,孩子们总会黏着她一起来图书馆,度过一段宁静的阅读时光。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增长了文化知识,也在静谧的书香中寻得了独属于自己的年味儿,“图书馆一日游”已经成为收红包之外最受4个孩子欢迎的“新年节目”。

在不远处,一家三口靠在窗前阅读的画面也格外温馨。母亲杨蕊在一旁读杂志,父亲正轻声为怀里坐着的小女儿杨景舒讲述绘本中的故事。杨景舒扑闪着大眼睛指着书中的可爱图案,嘴里不时发问,神情可爱极了。

赵秀丽和贾东东夫妻二人也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图书馆。“在书香中开启新的一年本身就很有意义,而且我们平常也有来馆里阅读的习惯。”赵秀丽拿着刚借来的几本书,拉着儿子的手笑着说。

沧州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春节期间,馆内弥漫着浓厚的阅读氛围,每日前来阅读打卡的市民约有几千人次,特别是以亲子为主的家庭较多,大家越来越喜欢在图书馆中感受新年的气息。

2024-02-20 本报记者 吕依霖 摄影报道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9286.html 1 爆火的“文化大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