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8日
第12版:12

沧州市博物馆内,近百件龙元素文物展现中国龙的演变

“寻龙记”

本报记者 马艳 摄影报道

蟠虺纹

战国蟠虺纹环耳敦

汉螭首铜熨斗

北朝青釉堆贴花龙柄壶

唐朝瓦当

宋朝双龙戏珠

清代香炉

明代圣旨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特别的一个生肖属相——它是中国人想象出来的生灵,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神兽。在华夏大地上,龙的传说数不胜数,龙的形象深入人心。

龙形象的演变与龙文化的形成,几千年来始终与各个时代的不同审美风格紧密相连。中国龙形象之多,令人目眩。它既可以是威严凝重的庞然大物,又可蜷体蟠结成小巧玲珑的模样。

龙年马上就要到了,沧州市博物馆一楼展厅正在举办“龙年说龙——龙年生肖文化展”,近百件龙元素展品在新春佳节之际展出。沧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邢雨龙介绍,在这次展览中,展品包含青铜器、瓷器、木雕、铜镜等多种类型,一些展品平时都是在库房中存放,为庆祝龙年新年才特别展出。

商周时期的龙

“龙”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龙”字像张着大口、有着长长身体的一种神兽。龙是综合多种动物的形状,并加以想象而成的神物。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建立,原始龙形从此不断融合、演化。

在商朝,龙最大的特点是都长着角,这是商人“角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所致。东汉王冲在《论衡》中写道,“龙无尺木(尺木即似龙角之物),不能升天”。

周朝的龙向艺术化、图案化发展。这一时期的龙纹带有凤形,角模仿凤冠,颈部弯曲上扬,头部回旋,尾部多旋卷。交龙、龙凤合璧、龙虎斗是当时盛行的阴阳交合的艺术形象。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多雕刻着蟠螭纹、蟠虺纹。两类纹饰主要装饰在鼎、鬲、甗、簠、豆、壶等东周时期常见的青铜容器上,且两种纹饰的方位一般处于铜器腹部以及盖面的位置。在这一时期,蟠螭纹与蟠虺纹为青铜器的主流装饰纹样。

沧州市博物馆有一件战国时期的蟠虺纹环耳敦。这件青铜器上的蟠虺纹雕刻在口沿处。为了让观众能更清楚地看到蟠虺纹,工作人员还放置了一个放大镜。一枚放大镜,拉近了我们和古人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审美。

《述异记》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按照《述异记》的说法,有人认为虺是龙的幼年时期。

秦汉时期的龙

秦汉是龙纹盛行、普及的时代。汉代是龙图腾真正的定型期。也是在汉代,龙成为皇权的专门象征。

帝王君主以龙自比,其根本原因就是看中了龙通天的神性,可充当天地间的信使。秦汉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真龙天子”,还把龙作为帝王的专属象征。比如,皇帝穿的衣服是龙袍,皇帝坐的椅子是龙椅。

您看这件汉代的青铜制品像什么?它可不是现在用的勺子,而是汉代的一个铜质熨斗。熨斗最初是一种刑具,商纣王将其用作“炮烙之法”。到汉代,熨斗从刑具变成了熨烫衣物的生活用具。古人在熨斗里放置烧热的木炭,利用金属的传热性,以及金属的重量,来烫平衣服上的褶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频繁更迭,也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这时期,龙纹给人潇洒肆意、饱含活力的感觉。沧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釉堆贴花龙柄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是国家一级文物。

青釉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并不是纯粹的青,多为青中泛黄、泛灰、泛绿。这件青釉堆贴花龙柄壶,乍一看是淡青色,壶身双弦纹、狮面等积釉处显青黄色,壶身腹部则是青白色。

陶器上的花纹采用堆贴花技艺,就是以胎泥为原料,用花模子翻印塑形后,贴附到器物表面再烧制。一条龙攀附在壶身一侧,龙身随壶身体态起伏,巧妙地弯曲成壶柄。龙身密布鳞纹,龙颈高出壶的口沿,龙头刻画细腻,龙嘴衔住壶口呈吸水状,前肢有力地撑在壶身肩部,龙尾紧贴着壶底。整个造型新颖别致,足可见古人的奇思妙想、别具匠心。

隋唐时期的龙

至隋唐时代,龙形象已趋于成熟,不仅保留通天神兽的功能,更以吉祥瑞兽的身份广泛出现在实用器皿、建筑构件上。

龙纹作为传统吉祥图案,深受唐人喜爱。唐代除流行传统的龙纹之外,还流行一种龙首鱼身的“鱼龙变纹”,或称“摩羯纹”。

这次展出的是唐朝的龙纹瓦当。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段的遮挡,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这块瓦当来自沧州旧州开元寺,其龙头纹饰线条流畅、奔放,显示出唐朝大气浑厚的艺术风格。

宋元时期的龙

宋元两代是中国龙纹向规范化、艺术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龙纹发展到宋代,已基本上形成格局。宋人对龙纹的形态及创作规律进行了总结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完整的画龙理论。

宋人言画龙之法,更强调的是其传神的艺术效果,这与早期龙纹强调的宗教意识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宋代的龙形整体上体态轻盈,气质脱俗。

到了元代,龙的艺术水平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元代龙形在宋代龙形的基础上,更注重形体的协调与美观。元代龙头身躯等均较宋代龙形更加细长,以站龙和游龙为多, 其姿势更加驰骋纵横、矫健勇猛。

这次展览展出的宋元时期的龙元素展品是一件双龙戏珠的铜镜。双龙戏珠的题材也是铜镜中比较常见的纹样,两条蛟龙在两边,围绕一颗火珠,显得格外喜庆。

明清时期的龙

明清是中国龙的全盛时期。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出身寒贫的朱元璋利用龙形象神化自己。明代帝王的衣食住行皆强调以龙纹为饰。统治者的需求与偏爱,使龙纹艺术大放光彩,且龙形在这一时期运用广泛,形式多样,工艺技法高超。由于其较强的政治目的,使得龙的形态更强调端庄、威严、雄伟,缺失了之前清新飘逸的神韵。

明代龙鼻端多被处理呈“如意形”,以强化其吉祥含义。明代兴起正面龙纹。这种龙纹的龙首作正面像,颈弯曲呈提梁状,其爪、须等分列两侧,龙尾多向上卷。正面龙纹,突出了庄严与威慑力,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清代龙纹基本继承明代龙纹的形式与特点,神态更显凝重苍老。清龙的下颌部多长过上颚。

沧州市博物馆存有一张明代圣旨,是明皇帝对王翱之子王竚册封的圣旨。这张圣旨全长174厘米,用黄绫为底书写。圣旨上“奉天诰命”四个字,由两条龙围绕着,圣旨两边也都是祥龙腾云的纹饰。圣旨上的龙都是五爪龙,象征了皇帝九五之尊的皇权。

在这次展览中,最吸引记者的是一个印有沧州字样的香炉,这只瓷质青花香炉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上面写着“沧州城内东岳庙,信士弟子王继先乐助”的字样。

沧州城内的东岳庙在哪里?记者请教了沧州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寇金星,他说:“东岳庙在沧州旧城东南隅,就是现在沧州市东体育场附近。”

龙形象的演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多元融合,龙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龙的传人开拓进取,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2024-02-08 本报记者 马艳 摄影报道 沧州市博物馆内,近百件龙元素文物展现中国龙的演变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8783.html 1 “寻龙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