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内招酒”“中央军委办公厅内招酒”“海、陆、空军部队特供酒”“中央警卫局接待用酒”……近日,重庆武隆警方侦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揭开了“特供”假酒黑产内幕。成本价仅10元一斤的基酒,酒瓶印上“特供”之类的字样,一瓶可以卖到上千元。
(据2月5日《沧州晚报》10版)
不知从何时开始,“特供”“专供”的标签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专特供酒”甚至成为高端消费的代名词。
更为关键的是,报道显示,消费者购买“特供”假酒更多是出于收藏、送礼等目的,他们愿意花高价购买此类酒品。
早在2013年,国家多部门就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并明确发文“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如今,市场上标注有“特供”“专供”字样的商品都属于违法行为,这些五花八门的“特供”,只不过是一些不法商人用来欺骗消费者的幌子,消费者应擦亮双眼,切莫上当。
当然,消费者应对“专特供酒”说不,相关部门更应该对这类产品的生产、销售、购买、消费等环节进行深入调查、严厉惩治。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一起发力,大至反腐倡廉、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小到烟酒文化、理性消费都需要防微杜渐,才能彻底将所谓“专特供酒”清除出市场。
那么,一些人为何热衷于购买“特供酒”?
这些所谓的“特供酒”,之所以在一些圈子中间流行,要么是因为社交需求,要么是出于收藏的需求。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撑面子”,至于酒好不好喝、味道如何,反倒变成了次要因素。
“特供”字眼的背后意味着“特权”。在一些人眼中,在社交场合中若能喝到或者收藏这样的酒,便意味着拥有某种身份的象征。
一些不法商人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才能让“10元钱的酒卖出上千元”。对他们而言,只要做得隐蔽一些,其中的暴利仍值得冒险。并且,销售渠道越发隐蔽,越增加了所谓“特供酒”的神秘感,“特殊渠道留货”“限量秒杀”等话术,都是为了助推其销量。
就此去看,要想持续打击“特供酒”乱象,除了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打击整治力度,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从观念层面对所谓的“特供酒”祛魅,不再迷恋于此。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打击“特供酒”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