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这团2023年年底的“火”果然烧到了2024年。新年伊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
伴随着微短剧的风行,其口碑也开始面临更多质疑: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思想深度、制作敷衍、服化道水准参差不齐……即便如此,微短剧的发展势头依旧可观,许多平台的微短剧用户规模仍达到亿量级,且增长势头明显。
既然不少微短剧充满套路又没深度,但观众依然爱看,这是为什么呢?近日,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多位学界专家、从业者、重度用户,以探寻答案。
A为何看?
心理按摩:又土又尬,但很“上头”
微短剧对题材的划分与网络小说高度相似,通常归为男频、女频两类。男频剧主打“爽感”,题材包括战神、穿越、逆袭、重生等;女频剧主打“甜宠”,题材包括霸总、虐恋等。在这些微短剧中,通常故事越炸裂、越狗血,观众越容易“上头”。
目前,市面上号称是头部微短剧的作品风格各异,所涉元素极多。例如,号称“上线8天,充值破1亿元”的《无双》是一部男频剧,主打“战神”和“虐恋”。号称“分账票房破3000万元”的《拜托了!别宠我》集宫斗、穿越、架空、喜剧、情感等元素于一体。号称“24小时充值流水破2000万元”的《闪婚后,傅先生的马甲藏不住了》是一部女频剧,讲述一对闪婚的年轻人,在面对困难、了解彼此后,携手共度人生的温馨故事。剧中融入大量家庭、职场、友情等相关热点话题。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民安曾提出“微时代”这一概念,它以手机和电脑为物质基础,奠基于互联网文化与技术,构成了“更为碎片化、快餐化、泡沫化、平面化,同时也更为开放、更为多元、更具主体间性的语境”。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微短剧用户的主流感受与汪民安关于“微时代”的论断不谋而合。
第一,他们承认大量微短剧粗制滥造。网友“胖竹”说:“从演员演技、剧本、画面剪辑、视频拍摄、场景、道具等多方面来看,微短剧的制作水准参差不齐,有些演员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与传统电视剧的质量相差很大。”
第二,他们承认微短剧普遍缺乏文本深度。网友“Kevin”说:“微短剧缺乏内容深度,更谈不上文化厚重感。”
第三,观看微短剧很容易“上头”。网友“那迦”认为:“很多粗糙的微短剧能精准击中观众痛点。”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慧表示,很多用户观看微短剧是希望得到放松和消遣,“观看时的紧张或催泪,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心理按摩’”。她认为,微短剧的短、平、快制播模式,迎合了普通用户对短视频的心理期待,也满足了用户对故事的需求。
B
谁在看?
年轻人为主,向中老年群体拓宽
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超过50%的用户观看过3分钟以下的短剧、泡面番等内容,其中年轻人群占比近六成。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汤天甜说:“年轻观众的观剧需求较为多样化,更喜欢探索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微短剧,更加注重剧情的新奇、刺激和趣味性,通常喜欢富有活力和创新的剧情,以及与自己年龄段相关的主题和角色。”
随着中老年群体快速融入互联网,不少视频平台也瞄准该群体制作微短剧,《拜托啦奶奶》《我和爷爷》等作品取得不俗反响。
杨慧发现:“微短剧受众的需求与他们长期观看的文艺作品风格有关,例如,‘甜宠’‘霸总’等是年轻人喜欢的口味,而中老年群体更多是看传统影像风格的微短剧。”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蒋淑媛认为:“如果说年轻人为了缓解工作压力、追求刺激而入坑微短剧,那么老年人则是为了解闷、缓解孤独。”
C
看什么?
叠加AI,增强体验
蒋淑媛直言,观众对微短剧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观众不可能持续被低级的、浅表性的娱乐效果打动,更不会被模式化、雷同化的内容打动。”
杨慧则表示:“现在‘口碑倒挂’的情况已不常见了,收视率高的作品,质量一定是有保证的。作为一种新兴的作品形态,微短剧目前能让受众简单便捷地获得快感,但想要更长远的发展、避免受众审美疲劳,微短剧的质量必须得到提升。”
那么,微短剧该如何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蒋淑媛建议:“有必要增强受众观剧的体验感、互动性和参与性,在交互叙事、游戏叙事领域下功夫。”
此前,深圳苏达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曾参与制作知名游影互动项目《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该作品的互动性极强:玩家化身男主角顾易,通过第一视角沉浸式与6位长相、性格各异的女生相识,并与她们展开轻松甜蜜的恋爱之旅。魅惑魔女、清纯女生、知性姐姐、刁蛮大小姐、性感辣妈、冷艳总裁,与谁走到最后,由玩家决定。该公司创始人、知名微短剧制片人龙京晶表示:“以游戏、影视融合为依托的互联网影视,是微短剧发展的一条新路。未来,还会有AI、VR等新技术与微短剧叠加,实现跨界融合。”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