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贤 摄影报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具有特殊地位,象征着吉祥、富贵等。龙年将至,和龙相关的事物,装点着人们的生活。
沧州的非遗传承人也妙手赋形,通过工艺之美展现着龙的姿态万千。近日,记者带您走近沧州几位非遗传承人,去看一看他们指尖上的龙。
“面塑龙”
搓、揉、按、压……在张英英手中,一块块彩色的面团仿佛被施了魔法,不断地变化着形状。不一会儿,一个可爱的福袋龙呈现在眼前。
在张英英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不少她创作的龙元素面塑,有盘旋在柱子上的龙,有怀抱鲤鱼的龙,有旁边是金元宝的龙……
43岁的张英英从事面塑、糖画20余年,是沧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面塑、张氏糖画的传承人。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龙年,张英英和儿子王嘉昊创作出了一些受群众喜欢的龙元素作品。
“这条龙是我听取了王嘉昊的一些建议进行调整后才完成的。”张英英说,王嘉昊是学美术的,对颜色搭配、造型设计有自己的想法,在她创作过程中提出不少的建议。
刚开始,张英英创作这条龙时,拿给王嘉昊看。王嘉昊建议她,可以增加龙鳞的数量,这样的话,龙会更加威武神气。张英英很认可王嘉昊的意见,对作品进行了调整。重新完成的龙更加灵动,让张英英很满意。
这段时间,张英英很忙,不仅要加班赶制龙元素面塑订单,还会外出参加活动。
“这条卡通龙好可爱呀。”
“这是龙爪,这是龙须,好威武的一条龙呀。”
……
近日,在市群众艺术馆内,张英英不仅向群众展示了龙元素面塑,还现场教大家制作生肖龙。
在张英英的指导下,大家兴奋地动手创作起来。他们发挥想象,先用面团塑造出龙的主体结构,然后又用工具细致地塑造龙的五官。很快,一条条生肖龙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通过教大家制作生肖龙,既让大家体验到非遗面塑的魅力,也为大家送上了一份龙年祝福。”张英英说。
临近春节,除了做面塑,张英英和儿子还制作了龙元素花馍、糖画送给亲朋好友。
“剪纸龙”
在工作室内,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宋保树正埋头剪纸。他巧手翻飞,剪刀行云流水,不一会儿,就剪出了一张《金龙送福》窗花。
“每年,我们都要剪数千张窗花送给村民及亲朋好友们,为他们送去新年祝福。龙年马上到了,我剪了一些龙味十足的窗花。”宋保树说,前几天,他参加河间市“红马甲走亲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时,送出去了600多张窗花,大家很喜欢。
宋保树,今年70岁,是河间市米各庄镇前榆杭村人。8岁起,他便开始跟奶奶学习剪纸。长大后,他还去大连拜师学艺,在继承传统民俗剪纸技法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书画、雕刻、刺绣等民间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剪纸风格。他的剪纸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大赛中获奖。
临近春节,除了喜庆的龙元素窗花,宋保树还剪刻出了《盛世腾龙》《祥龙降福》等剪纸作品。
“这幅《盛世腾龙》是一幅多层套色剪纸作品,主要以刻的方法完成,共用了五种不同颜色的纸。”宋保树介绍道,在创作这幅作品前,他构思了良久,最后决定将长城、腾飞的巨龙等融合在一起。
他将构思好的图案画出来,然后进行分色,一切准备好后才动手。历时两个多月,《盛世腾龙》作品终于完成。高山、长城等寓意中华盛世,腾飞的巨龙抓着火珠,寓意红红火火。整幅作品鲜活生动,寄托着喜迎龙年春节的美好祝福。
在宋保树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祥龙降福》作品。这幅作品也是宋保树近期完成的。这幅作品长2.95米,宽0.75米,上面的九条龙姿态不一,栩栩如生。宋保树说:“九条龙的花纹细腻,刻的时候要非常细心,不然刻错一处,整幅作品就废了。”
看着一幅幅龙元素作品,宋保树说:“我希望通过剪纸传递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借此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泥土龙”
在泊头“三痴斋”工作室里,一大早儿,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宋长峰和儿子宋昊纬就忙碌了起来。他们正在赶制一批龙元素泥塑。
在他们的工作台上摆放着数十个已经成型还未上色的龙元素泥塑。宋长峰和宋昊纬拿起泥塑,细致地为它们上色。
“三痴斋”泥塑始于清光绪年间,百年的传承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魅力。2013年,“三痴斋”泥塑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创作欲望,从去年端午节,我们就开始着手研究创作龙元素的泥塑作品。”宋长峰告诉记者,他们设计好后,又反复修改,调整完善,制作出了“苍龙献瑞”等龙元素泥塑作品。作品一经推出,颇受大家欢迎。
宋长峰拿起一个“苍龙献瑞”泥塑作品介绍道,这款作品中的龙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与黑虎、青狮等泥塑作品放在一起非常和谐。龙身上的龙鳞都是立体的,彩绘时不用勾线,直接上色就会出现深浅不同的色调。
有不少手工爱好者走进“三痴斋”工作室,现场感受泥塑的魅力。大家驻足于展示架前欣赏。展示架上既有传统泥塑,也有新潮泥塑,引来啧啧称赞。
20岁的宋昊纬是“三痴斋”泥塑第五代传承人。作为新一代“手艺人”,他将现代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泥塑中,设计出了符合年轻受众审美的泥塑作品,如巴掌大的“龙头”、生动可爱的“卡通龙”等。
“龙年即将来到,龙元素泥塑作品销售不错。我们全家人都会做泥塑,经常一起‘上阵’。这些龙元素作品传达出了我们的美好祝福。”宋昊纬说。
“板书字画龙”
房凤各,今年64岁,是河间市兴村镇西张庄村人,自幼受家训爱上板笔花鸟字,是河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笔花鸟字代表性传承人。
花鸟字又名龙凤字、板书字画等,因笔画多用花鸟图案而得名,它以字为载体,把字的笔画用花、鸟、鱼、虫、山、水等图案替代,按基本字形组成,集绘画书法为一体。
“花鸟鱼虫等图案都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这段时间,我去多地参加活动,现场为游客展示花鸟字。”房凤各说,前几天,她去黄骅参加一个“民俗大集”活动,她的展台前围满了群众。她现场创作花鸟字,并赠送给他们。有位男孩姓张,她在写男孩名字时,就把其中的弓字画成了龙,寓意“望子成龙”。那个孩子拿到花鸟字后,非常高兴,爱不释手。
龙年将至,房凤各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着新年祝福。房凤各拿起板笔蘸上颜料,在纸上创作,行笔快速有力一气呵成。
不一会儿,一幅由龙、竹、蝴蝶等组成的“龙舞”花鸟字便完成了。龙舞两个字中分别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龙”,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房凤各告诉记者,每一幅花鸟字都有着它美好而深刻的寓意,其中飞龙、舞凤、蝴蝶、鱼儿等相映成趣,意境醇厚朴实。
在写花鸟字时,房凤各所用的板笔,有的是木片,有的是木片夹着海绵。它们都是房凤各自己制作的。房凤各说,她自制板笔,可以掌握它的软硬程度,写起字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房凤各还创作了“龙年大吉”“龙腾华夏”等龙元素花鸟字。
每一件龙元素作品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心血和智慧。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承载着人们对龙年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