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1日
第12版:12

●这是一个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村子,一代文宗纪晓岚曾在文章中提过它; ●“马落坡大草帽”曾出口东南亚一带,风光无限。

马落坡 故事多

小秦王李从荣射猎图

■本报记者 马倩

古风泱泱、大潮奔涌的渤海沧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文化印记。我们在这片热土上寻找那些刻在岁月里的文化印记,发现了一个有故事的村庄——马落坡。

马落坡村隶属沧县姚官屯镇,坐落在沧州市区东北方向,民风淳朴、交通便利。这个建村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村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村名的来历

马落坡曾是一个独立的乡镇,是马落坡乡乡政府的所在地。1995年,姚官屯乡与马落坡乡合并为姚官屯乡。民国二十二年《沧县志》记载,马落坡原名李三蔡屯,建于唐朝。因李姓与蔡姓在此建村而得名,后改名为马落坡。

关于马落坡村名来历,姚官屯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邢秀红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说。邢秀红曾经参与《马落坡村志》的编撰,也出生在这个古老的村落。从小听着村里老人讲的故事长大的邢秀红,讲起村史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关于村名的来历,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年间(926年)小秦王李从荣在此射猎,射鹿时不慎落马,于是村子更名为马落坡,沿用至今。李从荣生性豪迈,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宗室大臣,也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第二个儿子。后唐明宗即位不久后,便令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封秦王。

勇猛豪放的李从荣少年得志,满腔热血地驰骋在燕赵大地。或许,他自己也不曾想到,一次意外落马竟留下了一段抹不掉的痕迹,而且会一直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以前听村里的老人说,村子原来好像是叫‘落马坡’,不知道怎么叫着叫着就成‘马落坡’了。”邢秀红说,这个说法流传甚广,大概无论是“落马坡”还是“马落坡”,都与这位小秦王的落马有关。

邢秀红告诉记者,另一个说法与巾帼英雄穆桂英有关。传说穆桂英抗击辽军时曾来到此地。由于征战劳顿,她准备在此下马歇息。迟疑之际,时值村北头高坡处有一块上马石,穆桂英见石后暗测,莫非是上天安排我在此地歇息?于是,她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休息,整顿兵马。据说,穆桂英顺应天意在此休息之后,旗开得胜,屡战不败。于是,后世便将这块宝地称为“马落坡”。

其实,穆桂英只是生活在小说里的一个人物,这个关于她的美丽传说,或许只是村民对于英雄人物的一种崇敬之情吧。故后人有诗赞曰:“穆帅息兵顺天意,坡上落马得村名。”

不管因何得名,这些故事都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抹浓重的文化色彩。“我听老人们说,历史上的马落坡就是一个大村镇,是方圆几十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邢秀红说。《沧州志》记载,马落坡,设有巡检司。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元明清时代,一县以内,一般设3个巡检司。马落坡设有巡检司,足可见该村当时确为人口聚居的大村镇。

卖面妇人敬婆婆

1300多年以来,马落坡一辈又一辈的村民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对于这份热土,人们同样也寄托着自己朴素的民间信仰和崇拜。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便讲述了一则马落坡村卖面妇人孝敬婆婆的故事。

话说,马落坡有一个女人非常孝顺婆婆。她家里生活贫困,但她自立自强,靠卖面为生。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驴,她就自己推磨,每天干活都干到深夜,十分辛苦。她不仅勤劳,而且十分重视孝道,一直精心供养着自己的婆婆。

她的孝心和坚韧感动了两只狐狸。于是,两只狐狸每天都偷偷来帮她推磨,一推就是20年,直到女人的婆婆去世。最终,狐狸帮助妇人的善心得到了回报,修成正果,成为狐仙。这一天,女人给婆婆上坟归来,路上遇到两个姑娘。两个姑娘正是狐仙变成。她们两人说明了整件事情的原委,特来向妇人表示感谢。

一时间,都不知是谁该感谢谁了。随后,两人与妇人辞行,登仙而去,如风般转瞬已不见踪迹。这让女人又惊又喜。回到家后,她再去推磨时,总感觉非常吃力。只是没有了两位狐仙的帮助,干起活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了。

一代文宗纪晓岚,能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马落坡村卖面妇人敬婆婆的故事,足见马落坡在清乾隆年间已是一个较知名的村庄。或许,纪晓岚还曾到访于此。纪晓岚以鬼狐故事,记录了这段感人的传说,意在倡导勤俭创业、吃苦耐劳、知恩图报、勤劳淳朴的优良民风。后人传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卖面妇人姓汪,人称汪二奶奶。她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后家道兴旺,有良田千亩。

马落坡大草帽曾是“网红”产品

充满传奇色彩的马落坡不仅有感人至深的民间故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不乏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这里产出的“马落坡大草帽”曾经可是沧州城内外盛极一时的“网红”产品。

那时,马落坡是沧州城附近集中生产草帽的地方,“我小的时候,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做草帽加工,我还跟奶奶学过呢。”邢秀红说。

20世纪20年代著名评书艺人张杰鑫创作并演出的传统评书《三侠剑》,开篇讲主人公胜英出场时“头戴马连坡大草帽”(即马落坡)。马落坡草帽成为流行文学里英雄人物的标准行头,由此可见当时马落坡草帽的盛行。

其实,马落坡草帽加工技术源于莱州湾的掖县(今莱州市)。清道光年间,掖县人来马落坡设立作坊,进行草帽加工。后来,掖县人迁回原籍,便将草帽加工技术留给了马落坡。后来,本村尹家开办“月来号”,专营草帽制作,生意红火兴隆。村民们看到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建立作坊,很快发展到十几家。至清末,产品已出口东南亚各国。

草帽事业蒸蒸日上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原材料容易获得,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很大的需求。草帽的制作以周边地区的小麦秆为原材料,即选用麦莛,制作成草帽辫,用草帽辫加工制成帽子,就成了“马落坡大草帽”。帽子面呈鹅白色,红绿绸镶边挂里,制作精良,造型也美观。

马落坡草帽的出口也离不开大运河的航运。那时,大运河上船只繁忙、客商来往。马落坡的草帽一方面可以通过陆运至兴济,由兴济沿运河北上天津,再由天津赴上海,由上海转销南洋;另一方面可以陆运至沧州城,由沧州城沿运河至扬州,经长江至上海,再由上海转销南洋。总之,运河成为了马落坡草帽出口的必经之路。

20世纪30年代之后,由于国内动乱日增,造成出口中断。后来,村里虽然打算重操旧业,但因多方原因,那曾经辉煌的草帽事业最终彻底消亡了。马落坡大草帽历经百余年,畅销国内外,它的历史作用终究是不可泯灭的。

马落坡故事多。走进村子,处于中心位置的南北长街,承载了千百年来的风霜。长街地下至今还留存着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高歌,等待着我们慢慢去聆听。

居高临下,遥望村子四周,坑塘星罗棋布。今天,我们把这些故事讲出来,也如星河中闪烁的一点,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忆与遐想。

2024-02-01 ●这是一个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村子,一代文宗纪晓岚曾在文章中提过它; ●“马落坡大草帽”曾出口东南亚一带,风光无限。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7251.html 1 马落坡 故事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