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白色的、半个食指大小的塑料瓶,上面除了贴着“口腔溃疡”4个字外没有任何其他说明……北京东城区居民汪女士下班回家后,发现客厅桌子上突然多出这么一个小玩意儿。
原来,汪女士的母亲经常嘴角生疮,几天前在浏览某二手交易平台时,看到一款号称“口腔溃疡秘药”的商品,因为卖家在商品简介中称是“口腔溃疡散,老一辈传下来的”“对口舌生疮、嘴角疮、口舌糜烂等有奇效”,于是立刻就下了单。
“这所谓的‘药’,不仅没有任何使用说明,相关标准、批号、规格、成分等更是完全没写,不就是自制的‘三无’产品吗?二手交易平台怎么还能随便卖这种东西?”汪女士感到不对劲,直接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汪女士的担忧不无道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用户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售卖药品,包括已拆封的药品、国外药品、“祖传秘方”、自制中药以及中药材等。这类卖家通常没有相关经营资质,各种内服或外用的药品却通过二手交易平台悄然流通。
受访专家指出,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上市、流通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售卖也有资质要求。二手交易平台中的多数药品交易不仅不能保证质量,甚至不能保证药品的品名和内容物一致,有很大安全隐患,必须禁售。在二手交易平台涉药买卖的问题上,各方主体应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药品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祖传秘方”
声称包治百病
按照汪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在某二手平台上找到了一位售卖口腔溃疡散的卖家。
在一款标价50元的商品详情页中,卖家详细介绍道:“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秘方,纯中药成分……老一辈人机缘巧合下有这配方,一直以来是家里人配着自己人用,后来村里和外面找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大老远找人捎或是开车来,都反映很好用,而且是神效……”
此外,卖家还特意提示,该款药婴幼儿也能用,甚至是“立竿见影,婴儿长口腔溃疡,哭闹不止,不睡觉不喝奶,用完药就可以正常喝奶,安稳睡觉”。
记者私信联系卖家后,对方回复称“方子是祖上传下来的”,至于是否有行医资格证、经营资质,药品是否有国家批号等问题,对方称:“就是自己家做的,原料很安全,信就买。”
记者购买后发现,和汪女士描述的一样,药瓶非常小,而且瓶身上除了贴纸上“口腔溃疡”四个字,再无其他任何文字说明。打开盖后,内里是黑灰色粉末,瓶口并未塑封,已有些许撒漏,干燥剂就皱缩地挤在瓶子里。
随后,记者再次联系卖家,询问“为何没有成分等相关说明”,对方称:“成分就是大枣、明矾等可食用成分,不用担心。”然而,当记者提到其在商品简介中称“纯中药”“多种中药熬制而成”,并询问“到底有什么中药”时,对方却表示不方便透露,只是一味催着记者确认收货。
次日,当记者再次浏览该商品简介页面时,发现了一些变化——卖家的昵称和头像都换了,原本标题中的“祖传秘方”“纯中药”,只剩下了“祖传方”。简介中提到的“中药”相关文字和涉婴幼儿使用内容全都被删掉了。
像“口腔溃疡散”一样的所谓“祖传秘方”,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很多。近日,记者以“秘方”“祖传方”“秘药”等关键词在多个二手交易平台进行检索,找到不少卖家自称所售药品是“祖传秘方”,家中是中医世家,但拿不出任何行医凭证,所售药品也无任何官方资质。
除各种“祖传秘方”外,二手交易平台上还有不少人兜售各种中医药材(原材料),来源自称是“家里种的”“自己采的”,种类包括野山参、紫参、灵芝等。一卖家直接放出多种中药材图片,称是“家里收野生中药材40年了,所有中药材都是野生的”,只要买够一斤,基本能包邮。
抗癌进口药
也随意转卖
记者浏览多个二手交易平台发现,除“三无”自制“秘药”外,也有不少“二手货”是正规药品。有卖家晒出自己购买的药品包装盒,声称这是自己之前正规渠道买入但并未用完的药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台上直接搜“感冒药”“退烧药”等关键词,往往会直接显示无相关商品,但如果仅搜索“感冒”“头晕”等症状名,或者搜索药品名称如“美林”,就能看到多个卖家在兜售相关药品。
在上述检索成果中,有不少“二手”药是国外药品。例如,一名为“BABY的魔法屋”的卖家,挂出了一款外包装上全是日文的药品,称是“针对恶性肿瘤的进口药,不懂的不要问,对症患者便宜出”。
事实上,无论是“买了没用完”的药品,还是所谓的“祖传秘方”,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私自销售都涉嫌违法违规。
北京市律通律师事务所主任郑中臣告诉记者,根据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未经批准,私人不得擅自销售药品,包括进口药品。所有药品在互联网上销售都必须遵守《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首先,销售药品的网站必须取得药品网络销售资格,且必须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其次,销售药品的企业必须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销售人员必须取得《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此外,所有销售的药品必须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注册证书,并在药品包装上标注批准文号。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邓利强介绍,根据法律法规,中医从业者要经过行政部门登记认可,符合一定条件才可以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证,没有行医资格的“中医世家”是违法行医。药品必须经过注册取得注册证书,中药饮片生产、销售实行全过程管理,销售没有注册登记的“秘方药”是不合法的。
切实保障公众
用药安全
“二手交易平台的药品不能保证质量,甚至不能保证药品的品名和内容物一致,吃出生命危险都是有可能的。还有一些药品全是外文说明,更无法保证用药安全。”在邓利强看来,涉药问题容不得半点侥幸。若有人服用上述药品出现人身损害,销售者应对此承担侵权责任,平台未尽到法定审核义务的,药品购买者也有权要求平台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去年10月,广东汕头的梅女士因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发布了一个闲置的试剂盒,直接被扣掉20分平台信誉分,下架了她所有发布的商品,并限制7天内禁止发布商品、留言、编辑个人主页等。
“这可真是太亏了,我发布了80多个商品,一下子全没了。我之前不知道所有医疗相关商品都不能发,发之前还提前搜索了,看到有人在卖才发的,怎么我就被判违规了呢?平台明明可以在我发布的时候提醒内容存在违规的。”梅女士对这次被判违规耿耿于怀,不过这种处罚力度对她来说并不是很严重,“我干脆把号注销重开了一个号,违规记录也清空了”。
在郑中臣看来,在二手交易平台涉药买卖的问题上,各方主体应积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药品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二手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涉药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平台方应承担起监管责任,严格审核药品交易信息,杜绝未经批准的药品上市交易。对于违规行为,应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卖家要有合法来源证明,确保所售药品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同时,不得虚假宣传药品效果,误导消费者。
郑中臣告诫消费者,如果个人在二手平台上买卖药品,建议首先确认药品是否已经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检验,外包装是否符合国家对药品包装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卖家是否具有合法的销售资格。如果存疑,应当咨询专业法律人士或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避免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