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1日
第09版:09

对待“失真”还得“较真”

李小红

“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孩子用嘴呼吸是腺样体肥大……”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社交账号打着医疗科普的幌子,以耸人听闻的标题、高饱和度的字体、“重量级”的专家解读、晦涩的医学名词、看似“权威”的数据,夸大病情骗点赞,精准营销卖产品,成为传播焦虑以博取眼球的“流量密码”。

(据1月27日《沧州晚报》4版)

这类“伪科普”、真带货的虚假医疗广告极易诱导受众上当受骗。

现实中,因为过度相信网络“伪科普”而导致养生变伤身、美容变毁容、爱娃变坑娃的案例并不鲜见,轻则交一笔“智商税”,重则危害健康、危及生命。

不能让“李鬼”取代“李逵”、“劣币”驱逐“良币”,消费者不应为网络“伪科普”结下的恶果埋单。

那么,在流量为王、利益至上的驱使下,应如何对“跑偏”的网络“伪科普”纠偏呢?

首先,平台和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可缺位。要把网络“伪科普”关进制度的笼子。面对不负责任的虚假言论,平台不应一味给予流量支持,而应完善推荐机制,屏蔽不实信息、误导信息,实现“去伪存真”。

其次,每个人都应有意识地提高科学素养。“拔草”伪科学,还得“种草”科学。身处信息时代,学习识别“伪科普”是必备技能之一。要识别“伪科普”,就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修炼一身科学基本功。同时,学贵知疑,面对网上芜杂的信息,要保持科学的求真精神和存疑态度,搞清楚其来源和科学依据,再判断其真伪。

再次,让主流优质科普内容占据“大流量”才是王道。正所谓“欲无杂草必种庄稼”,科普工作要“由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相关职能部门和平台应积极推出更多的优质科普视频,加强正规科普宣传,以科学权威的内容占领科普阵地,让“正规军”在流量池中占据主要地位。

此外,对待“失真”,还须“较真儿”。对待“伪科普”,该举报举报,该下架下架,该辟谣辟谣。

科普就是科普,广告就是广告,二者须有严格区分,才能让“伪科普、真广告”失去市场。

网络“伪科普”止于智者,更止于科学监管,止于权威发声。

2024-02-01 李小红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7242.html 1 对待“失真”还得“较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