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6日
第11版:11

2004年,常建华和丈夫返乡创业种起了红薯,并将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红薯种植1000余亩——

种红薯的“新农人”

常建华展示自家种植的蜜薯产品。

本报记者 齐晓梅 本报通讯员 王洪胜 摄影报道

“这是白哈密薯,吃起来有板栗味,无论蒸着吃还是煮着吃,味道都不错。尤其熬粥,不易散、口感软糯,甜度比烟薯高,产量也在逐步提升。”说起去年种植的新品种,常建华的脸上充满自豪。

45岁的常建华是盐山县子扬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与红薯结缘20年来,她把小红薯做成了集育苗、种植技术推广、销售为一体的“大事业”。

建起半地上地窖

红薯不再住“地下室”

常建华和丈夫都是盐山县小庄镇西璋壁村人。2004年,他们返乡创业种起了红薯。

西璋壁村沙土地多,地下水质甘甜。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种出来的红薯品相好、口感香甜,老一辈就有不少人种植红薯,只是前些年由于红薯产量低,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少。

常建华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更加注重红薯的品质和口感。自2008年起,她多次去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引进、培育了一批新品种。

“起初,我只试种了几亩地。没想到,新品种红薯成熟后根本不愁卖。”于是,她逐渐扩大了种植面积。

2016年秋,30亩地收获了6万公斤红薯。历时两个月,常建华带领工人挖地窖,将红薯储存进地窖,只在窖外留了少部分。

每天凌晨3点,她便和丈夫动身,拉着一车红薯赶去30公里外的农贸市场销售。半个月后,常建华准备将窖内的红薯取出时,却发现储存在20个地窖里的红薯全部坏掉了。

“眼瞅着红薯烂在了手里,心里特别难受,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经历了这次危机,常建华认识到,红薯从种到收,再到储存、销售,每个环节都很关键,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常建华再也坐不住了,赶紧和丈夫一起外出考察。在邢台的一家种植基地,她看到了一座半地上的红薯窖。

“这种半地上的红薯窖,不仅方便进出,还能随时掌握窖内湿度等储藏情况。”回到家,她便建造新型红薯窖。

用时半个月、花费6万元,一座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红薯窖建成了。“这种新型红薯窖,不仅有效解决了红薯贮存腐烂变质的问题,车辆也可以自由进出,大大节省了人力。”

两万元购入起垄机

机械化操作省时省力

2017年,常建华和丈夫成立了盐山县子扬家庭农场,并注册了“璋壁薯”商标,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

为了提高种植技术,常建华多次参加新品种推介会、农洽会,听专家讲授红薯种植知识,了解先进种植方式。

2018年,在唐山举办的一场农洽会上,一款新型起垄机吸引了她的注意。这款农用机械集起垄、铺设滴灌带和覆膜为一体。

以往栽种红薯主要靠人工,耕牛犁地后形成的沟较矮,种出来的红薯多是圆块,产量也不高。这种新型起垄机的应用技术成熟,在耕种的同时可以解决后续土壤的营养、水分问题,而且还是一次性投入。

“正好可以利用农用机械推广红薯高起垄、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先进种植技术。”说干就干,常建华花两万元买下一台新型起垄机,并雇了一辆拖板车托运回家。

新型起垄机在农场里穿梭,起垄、铺设滴灌带、覆膜一体化完成……机器驶过之处,一排排笔直的田垄整齐划一,常建华觉得物有所值。

种红薯不难,但要种出名堂来不是件易事。从选种到土壤管理再到施肥、病虫害防治,都需要精心呵护、注意观察,还得及时清除杂草、保持土壤湿度。

传统的红薯种植,不用除草剂,而是纯人工除草的方式。而借助新型农业机械,常建华的农场不再需要人工除草,还能随时保证土壤湿润、松软。

“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省了人工,还使红薯长得个头适中,大小均匀。其中一款‘龙薯9号’红薯的收获期比普通品种提前两个月,抢占了市场先机,亩产可达上万斤,收益大大增加。”常建华笑着说。

种植技术无保留

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种植过程中,常建华不打甜蜜素、不上膨大剂,种出的红薯品相佳、肉质细腻、口感好,进入市场后,很快便打开了销路。

除了日常种植,专业化育苗也是常建华关注的重点。她先后成功引进“西瓜红”“龙薯9号”等高产优质品种,并培育了多个红薯新品种。

每年,各地农科院推出新品种,她都要前去筛选适合本地生长的种苗,不停试种。这些年,常建华种植的新品种有适合蒸煮的,有适合烤制的。红薯苗还销往张家口、承德等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子扬农场的红薯种植面积从当初的1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亩,亩产超1500公斤。在她的影响带动下,100多户农民加入到红薯种植大军,种植面积扩展到1000多亩,辐射周边村镇及黄骅、东光等地。

南皮县种植户王玉刚就是受益者之一。王玉刚经营着一个家庭农场,去年从常建华那里买了红薯种苗,种了20余亩。

到了丰收季,王玉刚在微信群里发布了几段红薯成熟的视频,吸引了不少客户上门订购。“每天只采收两亩地,红薯还没进窖就被抢购一空,每亩地收益4000元左右。”

如今,常建华和“璋壁薯”已小有名气。她依旧每天忙碌于育苗、红薯种植、新技术推广和销售。“我为他们统一发放种苗,提供肥料、农用机械和技术支持,并负责收购、销售,让大伙儿足不出村,也能靠种红薯致富。”

2024-01-26 2004年,常建华和丈夫返乡创业种起了红薯,并将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红薯种植1000余亩——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6734.html 1 种红薯的“新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