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6日
第04版:04

320万元与500多个学生

——“肃宁爱心助学联盟”的故事

肃宁爱心助学联盟资助了500多名学生

帮助孩子,给他们送去一份温暖

本报记者 张 丹

1月23日,农历腊月十三。

离春节越来越近了,王广琢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又忙碌起来。

把米、面、油等慰问品清点一下,他们准备去一些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家里看看。

一个人

想帮帮上学有困难的孩子

像这样的慰问活动,10多年来,每年王广琢和其他志愿者都要办上几次。

“快过年了,去看看孩子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需求?”王广琢说。

王广琢坦言,帮助家里经济困难的学生其实缘于一次偶然。

57岁的王广琢,家在沧州市肃宁县。

2008年,王广琢已经做了几年皮毛生意,攒下了点钱。

那年夏天,他和保定几位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发现这几位朋友还去深山里资助了一些困难学生。

当时的王广琢,被那些山里的孩子触动了:破烂不堪的衣服、充满期待的眼神……

那一次,王广琢跟着保定几位朋友,捐了几百元钱给那些孩子。

“当时几百元钱,在我们看来,可能就是吃顿饭的钱。”王广琢说,朋友告诉他,他们每人拿出几百元钱,就可以让那几个山里的孩子有机会继续上学。

回家的路上,王广琢就一直在琢磨这件事。

“我当时想,肃宁有没有这样的孩子呢?”王广琢说,如果有,他也想资助他们。

“我觉得,在我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让孩子因为没钱而无法上学。”王广琢说,知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最直接的方式。

回到肃宁后没几天,王广琢就联系了在肃宁县教育部门工作的朋友。

“当时也没有什么途径能了解到家有困难的孩子。”王广琢说,只能靠朋友给打听、联系。

王广琢的这位朋友给他提供了一个名单。王广琢说,他没想到,还有那么多孩子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可能导致失学。

王广琢很快联系了几位朋友,带着钱,开车按照名单到这些学生家里进行走访。

一群人

一份爱心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随着走访越来越多,王广琢越发觉得,仅凭自己的力量,或者仅凭他和几位朋友的力量太有限了。

“要想帮助更多家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更多人加入进来。”王广琢说,当他在家里念叨这件事的时候,他的儿子王浩主动要求加入。

王浩当时15岁,捐出的第一笔钱虽然只有几百元,但那是他全部的零花钱。

“我把第一笔钱捐给了一个父母患重病的小男孩。”王浩说,这个小男孩跟着大伯生活,学习成绩优异,家里的奖状能铺一炕。

2008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李倩从朋友那里知道了王广琢和朋友们的事,辗转联系并加入进来。

她第一次参与走访时,看到一个学生家连一张床都没有,纸箱子垫在地上,褥子往上一铺,晚上就在上面睡觉。

那一幕,让李倩不禁落泪。她把这件事发在了QQ空间里,有朋友看到后跟她联系,也希望加入帮助困难学生的志愿者行列。

后来,李倩身边有四五十位朋友加入进来。

随着爱心人士不断加入,2010年11月“肃宁爱心助学联盟”正式成立。

王广琢说,爱心助学联盟本着“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宗旨,资助对象为肃宁县的贫困小、中、大学生,采取一对一长期资助的方式。

因为越来越多好心人加入,助学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每个人在捐钱的同时,都会用自己的所长,给孩子们带去一些温暖。”王广琢说。

出租车司机马涛因为出车比较方便,所以承担了大量走访调查困难学生的工作。这是一件琐碎的事,但他乐在其中,做得有声有色。

马涛对肃宁县的村庄、学校都比较了解,熟悉路况,被称为“活地图”。马涛加入这个团队以后,把调查的情况都记录在一个小本上。走过哪个村,调查过哪一户,他都详细记录,到现在已经记录了2217户家庭。

马涛曾做过厨师,炒得一手好菜。有一户家庭条件不好,养育着3个孩子,马涛隔三差五就去给他们送吃的、喝的,有时候去帮他们炒个土豆丝、芹菜,或者买点馒头、煮点面条。

马涛说:“我们这一群人,每个人奉献一份爱心,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我们给孩子一点儿温暖,可能就让孩子的童年多一些快乐。”

受资助者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在这个爱心助学联盟里,像马涛这样的人很多。

“他们中有企业老板、医生、老师也有普通的打工者。”王广琢说,虽然大家职业不同、收入不同,但爱心相同。

十几年时间,爱心助学联盟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助学的程序也越来越规范。

十几年,曾经受资助的孩子,也在慢慢长大。

26岁的陈京京就是其中一个孩子。

陈京京是肃宁人,当初王广琢和朋友们资助她时,她还在上中学。

如今,她已经大学毕业,在北京的一家国企工作,收入还不错。

“曾经的受资助者,如今她也成为资助人了。”王广琢说,这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陈京京说,如果当初没有这些好心人的资助,她很有可能早已辍学,没有现在的发展。

所以,在自己挣钱,有能力帮助别人后,陈京京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爱心助学联盟的工作人员,想要资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

“有首歌的名字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现在特别骄傲,长大后我也成了像当初的叔叔阿姨那样的人,有能力帮助别人了。”陈京京说,希望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能够通过这样的帮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陈京京的带动下,她在北京的两位朋友,也跟着一起加入到资助队伍中。

王广琢说,像这样的情况很多,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学业有成后,反过来成了资助人。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王广琢说,不仅仅是爱心在汇聚,大家的感情也在汇聚。

何卫国是最初跟王广琢一起资助困难学生的人。他资助的孩子中,有一位叫小霞。

因为这个孩子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所以何卫国对这个孩子的关注比较多。

如今小霞已经成年,也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对于小霞,何卫国亲切地叫她“二丫儿”。“何卫国自己有一个闺女,他真的把小霞当成了二闺女。”王广琢说。

小霞即将步入婚姻,对于已经无父无母的她来说,何卫国就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婚礼何卫国也是必须到场的那一个人。

更多爱心人士

一对一“抢”学生

每次说到这些,王广琢就心生感慨,感慨十几年前这件事做对了。

今年,资助工作进入到第16年。2023年年底,爱心助学联盟的工作人员对15年的工作进行了一个总结。

15年来,他们先后资助531名困难家庭的孩子,资助金额达到320多万元。

15年间,他们先后被沧州市文明办评为先进民间爱心志愿组织,被肃宁县县委、肃宁县人民政府评为扶危济困模范,“感动肃宁”人物等。

如今,这个团队的志愿者从当初的几个人,增加到1000余人,这其中有很多外地人。北京的韩全义就是其中的一员。

因为和志愿者李倩的父亲熟识,韩全义接触到了肃宁爱心助学联盟。他不光自己助学,还带动了身边的朋友一起助学。

他们经常从北京开车来到肃宁,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不仅带来资金,还带来衣服、文具等。

王广琢说,韩全义只是众多外地资助者中的一位,如今爱心助学联盟里已经有来自全国多地的资助者。

十几年时间,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助学这件事从原来的四处找资助人,变成了资助人一对一“抢”学生。

资助人多了,被资助的学生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肃宁。

王广琢说,他们在去西北地区的时候,看到当地也有家庭困难的孩子。

如今,肃宁爱心助学联盟的助学“版图”从肃宁延伸到了西北地区,在甘肃、青海已经开展助学两年,更多孩子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未来也有了希望。

王广琢说,捐资助学依靠的是大家的力量,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所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踏实上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本版图片由王广琢提供)

2024-01-26 ——“肃宁爱心助学联盟”的故事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6705.html 1 320万元与500多个学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