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艳
很多人去一座城市,打卡了几个景点,逛了几条商业街,吃了几种特色小吃,就以为自己了解这座城市了。殊不知,要认识一座城市,就像要了解一个人一样,需要沉下心来,去探寻那些过往的故事。
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看看它的街道。读懂了一条路,便读懂了一座城。一条街道的前世今生,就是一座城市的珍贵记忆。
今天,我们要去一条曾经叫做“南北大街”的道路去看看,这条路现在叫做清池大道。这条路的一段曾是贯穿沧州旧城南北中轴线的一条重要街道。在沧州旧城里,它北起老城北大门拱极门,南到老城南大门阜民门,道路两边商铺林立,热闹繁华。出了南门,继续向南的一段路,被称为南门外大街。
在南门里大街长大
上些年纪的老沧州还是习惯称呼这条街为“南北大街”,很多沧州人都是被这条街“看着”长大的。
今年58岁的王桂凤女士就生于斯,长于斯。上世纪60年代初,她一家人就在南门里大街住着。在她的记忆里,那条马路只有四五米宽,两边都是矮旧的平房。
她家的房子西邻马路,东边靠着别人家青砖大瓦房的墙山。小土房在青砖高墙的映衬下,显得愈发矮小。王女士小时候曾经来来回回无数次经过这条街道,当年的街景已经长在了她记忆深处,“原来,那条街道是沧州最繁华的地界之一,那条街上有沧州饭店、天一坊饭店、两层楼的百货商店、土产店……顺城街也繁华,但是比南门里大街要窄些。那时的南门里大街能通过一辆解放牌汽车,在当时也算是沧州比较宽的街道了”。
1973年8月,夕阳西下,阳光的余晖透过那棵老槐树的枝桠,照在王桂凤红扑扑的脸蛋上,她一蹦一跳地从自己家的“小院”去“大院”,找小伙伴们一起玩耍。50多年过去了,那时的笑声还时不时地在她耳边回响。
那个大院,实际上就是鼓楼粮站往马路东边缩进了10来米,与南北两排房子形成了一块U形空地。白天,这里车水马龙,买粮食的络绎不绝。那时汽车并不多见,人们手提肩扛,条件好些的推辆自行车。
夏日的晚上,这里便是孩子们的天堂。妈妈们拿着板凳和蒲扇在门口空地上唠嗑,爸爸们围在路灯下下象棋,孩子们则围绕在大人身边,撒欢地玩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都有一个类似的大院。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夏天,孩子们就在一块宽阔的平地嬉闹、玩耍。
“小院”就是王女士自家的小院子,虽然不大,却是他们兄弟姐妹七人最温馨的港湾。1981年,他们一家搬迁离开了那条充满回忆的街道。她的哥哥王庆利还创作了《小院岁月》的画作,来纪念那段温馨的时光。
当王桂凤女士看到沧州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寇金星绘制的《沧州老城区地图》时,她的记忆瞬间被带回到那个年代。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童真的年纪,回到了那条魂牵梦绕的老街。
一次次华丽转身
南北大街一部分原为沧州旧城南门至北门的古道。南北走向,土路。清乾隆八年《沧州志》曾记载其“相望如引绳”。当时,以文昌街(现东风路)为界,以南称南大街,以北叫北大街,合称南北大街。新中国成立后,以新华路为界分南大街、北大街。2005年,南北大街更名为清池大道。
关于新华区和运河区的划分,有人说,两区的划分是以运河为界,但实际上两区是以南北大街为界而划分的。
时代在发展,这条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老街道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据《沧州市建设志》记载,南北大街经历了多次重修、改造、拓宽——
1958年,将南起新华路,北至北门一段路修成长356米、宽4米的泥结碎石路面。1959年,将南起解放路北至新华路修为长500米、宽4米的沥青路面。1964年,将南起建国小学(大约在清池大道和志强路交叉口以北),北至解放路段修为长670米、宽4米的沥青路面。1966年,将南起南环路(现为黄河路),北至建国小学段修为长700米、宽4米的沥青路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条街道又进行了多次改造,在1992年迎来了大刀阔斧的拓宽、改造。南北大街翻修拓宽为宽35米的三幅路,中间快车道宽15米,两侧慢车道各宽7米。自南环路(现黄河路)向北,南北大街分别与解放路、新华路、维明路、北环路(现永济路)相交,是沧州市纵贯市区南北的主要干道。
40多年前,退休干部刘绍行在市建委办公室工作,负责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在南北大街改造期间,他拍下了工人工作时的场景,“那时候修路可不像现在这样先进,各种现代化的机器设备齐上阵。那时主要还是靠人工,工人们黑白24小时倒班干活,这才有了沧州城市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绍行介绍,从解放路往南的一段路原来叫做建国街,也叫藁底下。过去,这条街和南门外大街相接,两条路相接处有一个商铺,门面屋檐宽且长,能够遮风避雨,人们经常聚在这里喝茶聊天,故称藁底下。后来,建国街在南北大街拓建时,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那里繁华依旧
沧州旧城原有4个城门,后又开新东门和小南门。人们把南门里的这段街道叫做南门里大街,把南门外的称为南门外大街。
每逢重要节日,南门里大街是民间文娱巡演的必经之路。这里曾经有义丰园糕点铺、文和成杂货铺、鹤龄堂中药房、尹家绳辫店、德伦大楼、源利号食品酱园等众多商铺、药房。后来,这条街上建了沧州第一座电影院——新华礼堂,还有沧州市实验小学,是当时全市重点小学之一。
120多年前,沧州博施医院第一任院长、英国医生潘尔德拍下了大南门外的一张照片,也让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沧州的生活场景。100多年来,这条道路天天都有新变化,有人用影像记录着,有人用脚步记录着,也有人用记忆记录着……如今,沧州城中早已没有城墙、城楼的阻隔,一条条通达、宽阔的马路,让城市发展的边界得以无限延伸。
现在,清池大道(原南北大街)上的标志性建筑有和平医院、信誉楼、建新大厦、沧州市人民医院、新华小学 ……这条街道繁华不变,依旧是沧州市区重要的交通道路之一。
沿着现在的清池大道走一走,感觉这里全是故事。这是属于每一个沧州人的街道,我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成长。这条贯穿沧州南北的街道记录着历史烟云,见证着城市发展;它承载着难忘的历史记忆,更寄托着每一个沧州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