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盐山老家的父老乡亲们,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吃。我出生在60年代,在我的眼里,过腊八节吃一碗食材丰富的腊八粥,简直是人间美味。
有句俗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吃腊八粥,揭开了腊月的“过节”序幕。在盐山老家,尤其是乡村,人们从这天开始了传统农历记时方式,直至元宵节过后,才恢复到阳历记时。
记忆中,熬腊八粥的米是黍子米,很多地方用它做酒,叫黄米。以前黄米很难买到,可以说是奢侈品,但枣很多。枣是盐山老家的特产,人们管枣树叫“铁杆庄稼”。我小时候喝的粥里,能找到黑白红黄的豆类,偶尔有花生。不过,核桃仁、葡萄干一类的是没有的。当然,那对于我们来说也已经足够了。大家一起坐在炕头的饭桌边,手捧粗瓷大碗吃饭时,总爱用筷子数一数里边的八种食材。
腊八粥里不就是有八种粮食吗?我小时候总是忍不住有这样的疑问。这天的粥要做很多,人们要把热腾腾的腊八粥送给乡邻。每家都互相赠送,往往会剩下很多粥,要吃上好几天,孩子们也高兴很多天。
很多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吃剩腊八粥的记忆,觉得很好吃。真正吃白面馒头,要等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以后。现在想来,这一大锅腊八粥饭,可以让孩子们持续吃多日,也让一辈辈先人在困苦生活条件下,满足了年节时孩子们向往美食的朴素愿望。
其实,过腊八节食腊八粥是上古时候进入年终的祭祀习俗。先秦时期分蜡祭和腊祭两种仪式。蜡祭是用农耕生产的五谷作祭品,而腊祭则是用狩猎的动物作祭品。由于时间接近,祭祀内容交叉,逐渐合一形成了腊月初八做腊八粥的习俗。劳累了一年的先人,进入了一年最为寒冷的时节,用丰富的五谷祭祀天地神灵,也借机補益一下劳损了一年的身体,为来年新一轮的劳作打下基础。《黄帝内经》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这“四五”谷果畜菜,就是饮食的合理搭配、营养的均衡摄入。所以,腊八粥是先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身体的爱惜。
盐山老家的腊八节还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要腌腊八蒜。选一个广口的瓶子或小坛,洗净晾干,挑选饱满新鲜的大蒜剥皮洗净,密封在里面。每每这时,年迈的娘看到从超市买来的白皮大蒜,都要说:“还是纸坊的紫皮蒜做的腊八蒜好吃。”
娘的娘家在盐山县的姜庄村。娘说姜庄的地由近到远,叫做一趟沟、两趟沟、三趟沟。三趟沟北面是纸坊村的地,纸坊村的人们会种菜园。园里出产紫皮蒜,个头小些,但香辣味很浓。娘说的是陈年老事,现在早已多年不见原来的紫皮蒜了。
在冬季室内微冷环境下,醋的酸和蒜的辣慢慢相融,在20多个日日夜夜的酝酿中,有了巨大的变化。蒜瓣慢慢浸出了湛蓝,孕出了碧绿,色彩丰富得像从水墨丹青中走来。品一下,醋有了蒜的鲜辣,蒜也变得温柔,有了醋的鲜甜。这腊八蒜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像一家人虽然秉性各异、脾气不同,但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下,相互包融、取长补短,其乐融融。
腊八节已过,各位老友,吃罢腊八粥,别忘了腌腊八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