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主打“沉浸式学习氛围”的付费自习,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放置桌椅、配备相应的学习用品,一人一个小隔间,创造安静高效的学习空间,最后按时间长短付费。
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共享自习室如今正处在淡季,自习者寥寥。一些商家表示,共享自习室客流量与考试周期挂钩,淡旺季明显。共享自习室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即使是在旺季,有的上座率也不甚理想。
共享自习室迎来淡季
上座率不足20%
1月14日下午,在运河区黄河路上的一家共享自习室里,记者看到墙上贴着《自习室管理公约》,上面明确说明“请勿在自习室内就餐、嬉戏”“公共学习区域请大家保持良好的学习秩序”。进入自习室后,一排排“格子间”整齐划一,每个位置都配有插座,有的还配有单独的储物格,有的位置还配有帘子,显得封闭性更强。
记者了解到,这家自习室总共34个位置,却只有3位顾客,学习区显得空荡荡。
随后,记者又来到另一家自习室,发现也很冷清,24个座位只有4个前来学习的人。
“前段时间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结束,自习室的人就走了一大半,再加上临近年关,来的人就更少了。估计等学生们放假了,可能会稍微多一些。”一家自习室的工作人员介绍,自习室的客流量都是阶段性的,每年的1月、2月、12月是自习室的淡季。“一年当中自习室的上座率差距较大。由于下半年考试较多,再加之暑假,生意会好一些。”
自习室竞争激烈
想要赚钱不容易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共享自习室刚出现时,曾有过“一座难求”的情况,现在却坠入“寒冬”。面对现状,有的商家勉强支撑,有的商家无奈倒闭,还有部分商家处在微亏损的状态,正尝试转型。
起初付费共享自习室兴起时,许多商家纷纷入局,导致该业态遍地开花。打开美团APP搜索“自习室”就会发现,仅沧州市区就有40多家。
“其实,共享自习室的市场是有限的。在一个社区内,多开一家自习室势必就会影响每家的客流量。自习室开得多了,内卷就变得很严重。”市区一家共享自习室的负责人文文(化名)说道。
2021年,文文在市区开了一家自习室。“自习室的门槛低、利润薄,一年下来,扣除房租、水电等费用,挣得并不多。如果指着它赚钱养家,就比较困难了,幸亏这只是我的副业。”文文告诉记者,现在的自习室都是无人值守,只需要定期去打扫卫生,再加上她开的时间比较长,有一部分稳定的客源,但只是能维持。
和入行3年的文文相比,市民王女士则是在2023年10月份开始经营自习室的。“开业3个多月,上座率只有20%左右。租金、装修等投入了十几万元,想要在短期内回本,基本是不可能的。”王女士说,开这家自习室已经做好了长期经营的准备。“我几乎每天都待在自习室里,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毕竟服务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自习室需创新服务
提供更多可能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对于付费自习室的营业模式,超过四成的网友表示不认可,也不会选择去共享自习室消费。有超过三成的网民表示认可,但不会选择付费去自习室。
记者了解到,目前沧州共享自习室的消费方式主要是购买天卡、月卡、季卡、年卡等,一天的消费额度大概是8元到15元不等,月卡价格一般在300元左右。通常情况下,办卡时间越长,价格越优惠。
“我小区附近的那家共享自习室,环境很好,学习氛围也挺浓,不过每个月要交368元,我感觉太贵了。”大学生刘松感叹道。
有不少学习者像刘松一样,认为一天十几元的自习费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有时还会成为负担。如果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免费自习资源,会让学习更加快乐持久。
“我之前也去过共享自习室,体验感并不好。看到有那么多考研人,顿时感觉气氛压抑,更焦虑了,我还是在家自学更好。”大学生刘妍从自身经历讲述了不去自习室的另一种情形,她觉得这种“沉浸式学习氛围”并不适合所有人。
刘妍还发现,大部分共享自习室都没有提供可以背书的场地,挺不方便,“等新鲜劲儿过了,就没有再去自习室”。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付费共享自习室存在准入门槛低、盈利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客流稳定性差等问题。除此之外,共享自习室也没有一个完善的行业标准,亟需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该人士表示,共享自习室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定是更多增值服务的叠加。商家要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经营,从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