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8日
第12版:12

感化屯里的感人事儿

■ 本报记者 马倩

乡风乡韵传乡情,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一段自己的历史和故事。出门在外,每每被问到你来自哪里时,那个在心里默念了无数次的村名,一说出口就觉得温暖。

千百年来,一个个村名所包含的文化符号和乡情,在代代相袭、生生不息的血脉继承中,让生长于此的人们倍感亲切。但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个村名,是如何而来的?作为后来人也想一探究竟。

沧县的旧州镇有一村子叫做感化屯,村名的来历便和一个故事有关。今年75岁的蒋大忠一直生活在村里,“我小时候,就听村里的老人们讲我们村村名的来历。后来,我就把老人们讲的这段故事给整理出来了。”蒋大忠说。

感化屯建村要追溯到明永乐年间,“当时,几户人家来到此处建村,大概是因为人口较少,所以取名小屯。后来村里发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事情,便改名为感化屯了。”蒋大忠说。

清嘉庆年间,村里有个人名叫孙树,他家境殷实,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颇受人拥戴。孙树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老实厚道,可是三儿子却生性乖张,放荡不羁。每次想到三儿子嚣张跋扈、桀骜不驯的样子,孙树都非常着急。于是,孙树请来教书先生来教导儿子,希望他能有所改变。私塾先生一个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们尝试一段时间后,都感觉这个孩子没有办法改变。孙树也感到非常无奈。

正在绝望之际,有一天门外来了一个云游四方的儒士。当他听说孙树家的情况后,自告奋勇,言说自己有办法让他的三儿子回心转意。孙树喜出望外,把儒士请到家中热情款待。

儒士博学多闻且非常有耐心,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经据典,言传身教。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孙树的三儿子居然脱胎换骨,举手投足像变了一个人。

话说有一天,孙树的老伴病了,请郎中前来号脉。郎中诊断后开了一个药方,可是这药方需要用牛肉作药引。当时正值夏季,一时间,市场上也买不到牛肉,一家人都非常着急。这三儿子心中暗想,“我就是属牛的,买不到牛肉就用我的肉当药引子吧”。于是,他便忍着疼痛从身上割下一块肉来替代牛肉,给母亲做了药引。

后来,母亲的身体渐渐痊愈了,才知道药引原来是自己儿子从身上割下的肉做的。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都为孙家三儿子的孝心感动不已,也为他受教化之后的改变连连称赞。不久,有人把这事报到府衙,知州大人也为他的孝心所感动,于是将村名改为了感化屯,并沿用至今。

“我整理这段故事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村名的来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告诉后来人一定要孝老爱亲,传承孝文化。”蒋大忠说。其实,许多地名穿越历史流传至今,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也会形成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与印记。

2024-01-18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5824.html 1 感化屯里的感人事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