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1日
第09版:09

理性对待“虚拟蚊子”

本报评论员 葛秋端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网上购买“情绪”。虚拟情绪商品更是花样百出,有“爱因斯坦的脑子”“虚拟蚊子”“好运喷雾”……有人质疑这是在交“智商税”,但在有的人看来,购买这类商品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纾解,是有价值的。

(据1月8日《沧州晚报》10版)

其实,年轻人在网上购买“情绪”并不新鲜。这类虚拟商品随着网络的兴起就一直存在着,只不过现在玩法越来越多,类型也更加丰富。“虚拟蚊子”也好,“爱因斯坦的脑子”也罢,花样百出的情绪商品背后,是让那些处于各种负面情绪中的消费者,找到一个排解的通道,或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大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增加。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对国内3万名青少年心理调查后发现,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需要进行干预。高压产生了焦虑,长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巨大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就容易产生精神类疾病。

心理干预的措施有很多,首要之举是找到合理的渠道进行自我调整。从情感上讲,人需要依恋、支持、陪伴、分享的关系依存,越是长期处于高压和负面的情绪中,这种需求就越强烈。情绪商品能够起到纾解作用,也就满足了人的一定需求。

这些虚拟情绪商品不失为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余,人们抚慰身心、愉悦自我、加油充电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虚拟情绪商品至少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让购买者获得一些暂时的安慰、陪伴、鼓励。只是,购买的情绪产品只能作用于一时,不可能真正治愈“心灵的感冒”。

当然,商品可以虚拟,但规则不能缺失。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虚拟“情绪商品”市场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市场有待规范,其中包括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伦理要求、市场监管等,都需要相关部门去进一步规范。

2024-01-11 本报评论员 葛秋端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5250.html 1 理性对待“虚拟蚊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