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多年前的12月底,远在故乡的大哥在电话中委婉地跟我说,元旦放假时间短,侄子不想回家往返奔波,想到我这边来看看。
大哥的意思我明白,侄子就读的高中离家有80公里的山路,而离我居住的县城只有30公里。从小在山村长大的侄子没有出过远门,也没有到过我家。这次侄子想来我这儿,正合我意。
那年12月31日,匆匆吃过午饭,我便搭乘一辆中巴,再换乘小三轮,一路辗转来到学校。见我来接,侄子很高兴,匆匆赶到寝室收拾东西。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我和侄子走出学校大门时,天已渐渐暗了下来。
出发前,我粗略地估计天黑之前能回到家。然而我忽略了去学校的道路狭窄、车辆较多的情况。当我和侄子到达等车的地点时,天已经黑了,且下起了小雨。我和侄子一起撑着一把雨伞,站在路口,等了约半个小时,也没有见到一辆回程的客车。
那时候没有手机,无法向家人报信或向警方求援,我们只好沿着回家的方向一路走着。望着黑夜中苍茫的原野和起伏的山峦,侄子害怕得小声哭了。未知和恐惧如一张巨网,从天而降,我也感到十分着急。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辆车能停下来。但是,任凭我们将手臂挥得再卖力,也没有一辆车肯为我们停下。冷冰冰的雨水,早已打湿了裤脚和鞋袜。
不知走了多久,忽然看到一辆农用车亮着车灯从我身边驶过,在前方不远处停了下来。车门打开,探出了一个人影。我听到了中年男人浑厚的声音:“去哪儿?”
我喜出望外,颤抖着报出了地名。“上来吧,我正好去那边。”中年人喊道。
我和侄子跌跌撞撞地爬上了车。男人边开车边与我们闲聊。他得知我接侄子去城里,因为路远,没能赶上回城的班车,男人“哦”了一声,语气里也多了一分信任和温暖。
我连声道谢:“要不是遇到你这样的好人,我这一晚上,怕是要在路上一直走下去……真的太感谢你了!”男人哈哈一笑:“谢什么谢呀,出门在外,谁没有遇到过困难的时候?”
在那个雨夜,农用车发动机的嗡嗡声像一首歌谣,显得格外动听。驾驶室里发动机的热气,让我感到格外温暖。男人瞅了侄子一眼,问他在哪个班,接着又说他的儿子和侄子差不多大,也在那所中学读过书,去年考取了大学。
我们一路走一路聊,不知不觉就到了城里。在一个十字路口前,我让男人停了车,说前面就到家了,并坚持以5倍的客运价钱支付路费,男人却分文不收。我们下了车,他便掉转车头,离开了。看着红色尾灯消失在街头璀璨的灯火里,我的眼里噙满了泪花。
多年过去,每当元旦来临,我总会想起那个难忘的雨夜囧途,想起那位热心的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