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扫码,寸步难行。”北京市平谷区的王女士来电投诉二维码问题:前几天,她开车出某停车场,准备扫码支付停车费时,因天气寒冷,手机卡顿后突然自动关机。她本想用现金支付停车费,却发现停车场只能扫码缴费。于是,她不得不在车里等待了近10分钟,等手机重新开机稳定后才得以缴费离开。
这次经历,让她不禁感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停车、点餐、缴费等都要扫码,有的只提供扫码支付服务,离开手机好像什么都干不了了;有的扫码支付前得填一堆信息或关注一堆乱七八糟的公众号,实在让人头疼。”
二维码何以成了“拦路码”?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扫码关注才能操作
停车缴费关卡重重
近几年,北京市民林听早已习惯了扫码停车的方式,不少停车场甚至只能扫码停车,人工收费和现金收费似乎已成了被淘汰的“老旧产物”。然而,本该出于便利性应用的扫码停车服务,也给司机增添了不少麻烦。
林听向记者抱怨,不少停车场扫码后都有广告、公众号、小程序弹窗,强制要求注册成为相应会员才能享受停车服务,“同意对方收集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往往被默认勾选,且不能取消选择。在停车之后,林听有时会取消关注公众号,或者作屏蔽、删除处理,但之后总能收到相关商家发来的短信,内容包括商场优惠、产品推销等。“而且和别的垃圾短信不一样,这种短信往往没有‘TD’(退订)的选项,连取消都没办法。”
“有时候,真觉得无孔不入的二维码变成了‘拦路码’,本来很简单的停车缴费行为都被搞复杂了。”林听说。
近日,记者以“停车缴费”“二维码缴费”等为关键词在社交平台、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检索,发现对停车二维码扫码缴费感到不满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在数百条相关投诉中,内容包括扫码系统不智能,重复收费;扫码后强制关注、注册会员才能进一步操作;强制收集个人信息,且多是与停车消费毫无关系的生日、健康情况、通讯录等信息;弹窗广告大量存在,诱导消费等。
点餐付费依赖扫码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除停车缴费被二维码“捆绑”之外,餐饮业的扫码点餐问题也多受人诟病。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天津多家商场发现,目前大部分餐饮企业都需要顾客自己扫码点餐,一些餐厅需要扫码关注其公众号后才能点餐,还有一部分是扫码后弹出醒目广告,广告类型涵盖游戏、电商促销、金融借贷等,有些甚至无法跳过。
不少消费者对此感到不满。天津的田女士告诉记者,她去饭店就餐时,不少店家都是扫码点餐方式,但扫码后有时会出现没有菜品图案、要求强制关注官方公众号、必须注册成为店铺会员等情况。“有时候我会跟服务员提出要看纸质菜单,但好多店家都表示只能扫码点餐。”
北京的汪女士反映,有些餐饮店扫码点餐还暗藏“玄机”。有一次她买奶茶,本来是想在柜台直接点饮品后用现金付款,但店员说扫二维码线上点餐可以领取优惠券,甚至有买一送一的活动,比柜台点单划算得多。“当时我就在想,这种店铺活动不应该是线上线下统一的吗?如果是不用智能手机或者手机刚好没电的人,就要多花不少钱,这样真的公平吗?”
扫码之后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据报道,北京的孔先生在某餐饮店消费时,发现需要关注商家公众号才能点单,认为商家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遂将该商家起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害个人信息权益、告知个人信息处理情况、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关损失。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判决中认定被告商家的相关行为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需向原告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5000元公证费。
联合执法严格监管
推动商家依法经营
商家强制扫码、强制收集个人信息等情况已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受访专家表示,二维码的安全性值得关注。二维码生成器能将任意网址转换为二维码供用户扫码访问,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程序等下载地址编入二维码,用户扫码后,手机里的通讯录、银行卡号等信息极易泄露。
为此,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明确现行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完善风控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涉事企业违规违法的处罚力度,严格防范企业技术优势滥用,推动权责匹配。同时,针对各类二维码当前应用场景广泛的现实,创立二维码安全认证和防伪溯源技术体系,实现二维码生成、运行全过程管理,堵住数据安全漏洞。
专家认为,相关监管部门可建立联合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落实二维码的使用识别标准,减少或禁止部分商家对用户信息的强制收集。针对一些商家和平台违背消费者意愿收集乃至滥用个人数据等情况,应建立长效机制,惩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