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第15版:15

徐召评剧:

古曲唱出新韵来

●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赵方圆 摄影报道

高之居

李淑英(右)给演员化妆

高之居与乐队交流

妆扮上的演员

在献县西城乡徐召村一个排练场里,随着板胡、司鼓清亮高昂地奏响,穿戴上行头、拉开身段的几位村民依次上台,唱起了评戏。

但只见,“秦香莲”唱腔低回婉转、端庄大气,“刘巧儿”唱腔甜润、清新明快,由女演员反串儿的“崔护”则声音明亮、唱腔激越。

“蒙嫂娘18年将弟来抚养,再生之恩胜亲娘……”当77岁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召评剧第六代传承人高之居饰演的“包公”上场,四周响起掌声,他脸谱额间的月牙勾得大而流畅,两道白眉斜插入鬓,不仅扮相上大气简洁,演唱起来更是圆润深厚、真切感人……

徐召村有“评剧之村”美称,这里的人们代代相传,把评剧视为传家宝。

徐召评剧

徐召评剧是自清代开始表演、培训并组班,主要分布在献县西城乡徐召村一带的传统剧种。 2008年,徐召评剧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唱了上百年

1

“评剧在咱们北方广泛流传,在俺们村,下至刚会走,上至九十九,大人小孩都会唱两口儿。”现任徐召评剧团团长的高之居,下台后介绍起来,“徐召评戏是清代末年由俺们村的清宫太监于丑子传下来的。他以前在宫里呆的时间长,听戏多,爱戏、懂戏……”

位列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评剧,因为善于表现人民生活而令人喜闻乐见。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当年,祖籍徐召村的于丑子,曾带着抱养的两个女儿和四个侄子及侄媳,在天津“燕乐”和“田贵”两个中央戏园跟班学戏。

高之居说:“听村里的老人们说,日军占领天津时,于丑子带着全家回到俺村,组建了于家戏班,唱蹦蹦戏。两年后,他又带着全家回到天津,和著名评剧艺术家梁宝祥、李艺廷、高良贵、郭寿燕等同台演出。那个阶段,他们的评剧表演水平提高特别快。”

于丑子去世后,他的侄子于小楼组建评剧团,在天津“下瓦房”“田贵”和“雨来散”三个戏园子唱戏。1942年,于小楼回到沧州,在城隍庙组建京剧、评剧团。当时,他打破了家族观念,除了于氏一脉,也允许外姓青少年入团学艺,一度曾达到30多名演员。

1948年,于小楼请献县石家疃村人、天津天华景科班出身的戏剧教育家梁宝祥到徐召教戏,使徐召评剧规范化。“到了上世纪50年代,徐召评剧团已经能演出《于公案》《李香莲卖画》《茶瓶记》等40多个剧目,深受社会欢迎,也出现了一批优秀演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高之居说,“当时,献县成立的评剧团,主要就是以徐召评剧团为班底。”

上世纪70年代,老艺人刘则义等举办评剧培训班,在村里培养演员,使徐召评剧后继有人。他们还排练《马本斋》等现代戏。当时,从专业剧团退休的老艺人王鹤祥、刘化如、戴桂云、刘淑珍等不忘家乡情,都回到老家义务教戏。

现在村子里活跃在舞台上的这批演员,小时候就是跟着刘则义、于印夫、王培德等老艺人学评剧的。

把它融入血脉中

2

59岁的李淑英是徐召村评剧团副团长。她是邻乡人,因为自小在徐召村学戏,就嫁到了这里。她十几岁时就被选拔到县评剧团学戏,后回到徐召村唱了半辈子评戏。这些年,她唱戏之余,在村里剧团协助高之居忙前跑后,自己也是搭钱搭物,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剧团里。

“俺们小时候学戏都是老艺人们口传身授,不像现在有这么多渠道学习专业知识。那时候唱的都是‘梁子戏’,没有乐谱,乐队怎么拉我们就怎么唱,可以随意换曲牌,多点词、少点词、添点词、删点词都行。不过,这样能即兴发挥,也有很大的乐趣。”李淑英开心地说。

十几岁开始,李淑英、蔡桂枝、刘素梅、杨占亭等人就跟着村里的评剧团到四里八乡演出了。每到一个地方,他们一演就是十天半月,一天至少演两场。

“那时候,我们唱戏很辛苦,去外面演出时经常在露天地睡觉,挣的是村里的工分。”李淑英说,“虽然为了唱戏,耽误了很多事儿,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后悔。咱是徐召人,能把评剧传下去也值得了!”

经过百余年的传承,评剧已经融入人们的血脉中,徐召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评剧村”。“俺们村唱评戏名声在外,只要有外地来县里唱戏的,都要招呼‘徐召’的来听戏。”李淑英笑着说。

弘扬戏曲文化

3

近年来,随着各种娱乐形式的兴起,评剧的传播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把评剧传承下去,徐召村历届党支部和村委会都尽全力支持戏班子。经多方筹资,村“两委”为剧团建了4间宽敞的房屋,其中有排练厅、水泥舞台和露天剧场。

“评剧艺术是徐召村全体村民的传家宝,我们会竭尽所能保护好它。”徐召村村主任王鹤义说。

徐召村党支部副书记高会齐介绍,多年来,徐召评剧继承和发展了评剧艺术,为国家专业剧团培养了10余名著名演员。近年来,幼时曾在村里跟退休回乡哈密市评剧团演员王鹤翔学戏的鲁美、鲁花朵姐妹俩,被选入衡水市评剧团,后成为天津市第三评剧团的青年主演。其中,鲁美攻学青衣、小旦,鲁花朵攻学娃娃生。

如今,活跃在村评剧团舞台上的,主要是以第六代传承人高之居、第七代传承人李淑英为代表的演员,这些演员中,有许多是从别村被吸引来的。曾担任村小学校长的刘树兰,退休后担任了村妇联主任,由于对评剧的热爱,也加入到了剧团。

每当排练或演出,拉胡琴的杜科村白承分和东屯村金立献两位老人也都会赶来加入到乐队。

今年60岁的徐召评剧团演员郎付深,是东屯村人。前不久,他参加我市评戏大赛,获得一等奖,被评为“沧州市十大名票”。

目前,徐召评剧团有30多位演职人员,7大箱的各种戏装,能演出《包公赔情》《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16个剧目,还有成套的演出行头、乐器、道具。

如今,健在的老艺人能指导说戏30多个剧目。他们通过老艺人口述,把原始传统剧目整理成册,并选取有价值的传统剧目加工、改编成具有生命力的新剧目。

西城乡民间历来有演出团体多的特点,较有影响的有徐召村评剧团、蔡东庄话剧团、西城北村秧歌队等。徐召评剧团的演员们,凭借着对戏曲的一腔热爱,丰富着当地的文化生活,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2023-12-28 ●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赵方圆 摄影报道 徐召评剧: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3773.html 1 古曲唱出新韵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