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艳
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叫做“新华路”的路,沧州市区的新华路,更是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很多记忆。沿着这条繁华的马路一路前行,每一步都有新景致,每一步也都是旧时光。所谓历史,不过是人们来来往往、走走停停,每一步都珍藏着城市中不能忘记的故事。
1
沧州的第一条柏油公路
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折射着时代滚滚向前的历史,而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就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脉搏。
从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到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从自行车川流不息到各种品牌的小轿车形成的滚滚车流,从马路两旁破旧的小平房到高楼大厦林立而起……一条马路的变化,就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沧州曾经有句顺口溜:“一个公园一个猴,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这条马路指的是新华路。新华路东起沧州火车站,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沧州市区的交通大动脉之一。
1957年,新华路在原土路的基础上拓宽、改建,成为市区第一条柏油公路,东起火车站,西到新华桥,长2100米、宽7米,因新华桥而命名为新华路。
如今,沧州市区交通四通八达,新华路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网络的一部分。几十年前,新华路绝对称得上是沧州市区交通的中心,许多街道都是以新华路为起点在两侧平行排列。往南行的有书铺街、缸市街等;往北的街道有一中前街、水月寺街等。
老街巷的尘封往事
2
追溯新华路的发展,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沧州市区的沧桑巨变,以及这座老城的历史文化。
新华路的前身是沧州老城内的一条老街巷。
《沧州建设志》记载了新华路曾经的模样:东起闻远楼(又称鼓楼),西至卫河(即运河),长约1000米,宽3米至4米,土路面。
这条沧州旧城里的古道虽然很短,却分成3段:鼓楼至北大街段称衙门口街,北大街至石牌坊叫四牌街,石牌坊到西城门名西门大街。这条路出西城门,继续向西延伸至运河东岸。这段街道,被称为竹竿巷。
1937年后,沧州被日寇占领。日军为了交通方便,于1938年开辟火车站往西,直通沧州东城墙的通道,并命名为“赖川路”。日军在赖川路和城墙相交处炸开一个缺口,开了一个新东门,和城内新华路原土路连接起来。
衙门口街、四牌街、西门大街、竹竿巷……这些带着历史印记的街道名称,被新华路这个新的名字所代替,而那些曾经的故事也被这条道路默默地记录下来。
闻远楼又名鼓楼,位于大街东头——现在的新华路边的荷花池畔,横跨马路,为双层,底下是门洞,马车可以从下面通过。鼓楼高大雄伟,建筑古朴典雅。楼上悬挂牌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海天锁钥”。
关于石牌坊的来历,和沧州的戴氏家族有渊源。石牌坊为石雕节孝坊,当时的位置大约在现在的沧州商城东南角。上面雕刻着凤凰图案,雕工精细。据说是清朝户部尚书戴明说为二弟戴明旦的妻子立的功德牌坊。
3
一头连着过往,一头面向未来
历经数百年,新华路记录着沧州的历史,演绎着最繁华的人间烟火。如今,历经多年发展的新华路,珍藏着这座古城的韵味,林立而起的高楼大厦也展现着这座城市的现代文明。城市发展的变迁在这条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新华路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道路,经历了多次拓建、重修,从1957年建成沥青路面开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又进行了多次小规模的拓建。上世纪90年代,政府又对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拓宽、延长建设,新华路渐渐有了现在的规模。
73岁的摄影爱好者刘绍行,在1990年新华路扩建期间,跟踪拍摄了很多珍贵照片。工程进行的3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一次次爬上脚手架,记录下城市发展的足迹。
如今,闻远楼又得以复建,位置在原址往西,就是如今我们见到的鼓楼。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背景下,我们也透过这个标志性建筑看到这条路上曾经过往的故事。
沿着新华路往西,便到了沧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华北商厦商圈。最繁华的商圈坐落在历史悠久的新华路上,人间烟火和繁华之境在这里得到体现。
年轻人走街串巷,打卡各种网红小店。老年人坐在街边闲聊,他们一定在感叹这条路的巨大变化。年轻人的奔波和老年人的悠闲,就像是一幅幅历史瞬间的定格,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条路上最为独特的印记。
行驶在新华路上一路往西,一栋栋高层建筑矗立在人们面前,路边绿树成荫,街灯闪耀,一派欣欣向荣的都市气息。
城市是有生命的,作为这个城市的输血管道,街道激活了城市的肌肤,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也憧憬着城市的未来。车越来越多了,路越来越宽了,楼越来越高了……新华路上每天都有新变化,今天我们在这里追忆曾经的故事,但我们每个人也是故事里的人。我们一路留下足迹,见证一条路、一座城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