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力;如何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真实发生;颐和中学以十八年磨一剑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出适宜学校发展的1521课堂教学形态——
走进沧州市颐和中学的课堂,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课堂与众不同,学生们时而屏息凝神,认真听老师点评;时而围在一起热烈讨论,时而走上讲台,展示分享。整节课上,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动脑、动嘴、动手……
这样的课堂形态,源于颐和中学打造的1521教学模式,源于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方向的精准把握。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建校伊始,在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郭树发校长指出,当前基础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各个学校的想法、做法几乎都一样,这是基础教育潜在的危机。教育应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回归育人的本位。为此,他明确提出颐和中学的办学方向:走新课程改革之路,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为推动颐和中学的课程改革,学校申报了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弥补班级授课制之不足的实践研究》,将教与学的各环节整合起来系统考虑,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案教学、分层教学、校本课程、限时训练等一系列行动研究,取得了“以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思考,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的初步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学校提出“打造高效课堂,推动高效学习”,并于2010年推出了1521教学模式。2013年颐和中学又申报了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浴心沐德 启慧诱思——中学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实践研究》,将1521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
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都聚焦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相应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颐和中学1521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以新课标为纲,以新教材为本,以单元设计聚焦核心素养,以“六环节”教学法推动课堂转型,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生态,让学习真实发生。
思维“激活”课堂
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学生的事情。课堂上老师讲得再好,如果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潜能,那么课堂也不会高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权?作为颐和中学的党支部书记、校长,郭树发有自己的思考。
传统的课堂是倾听的教育——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这种倾听的教育,学生动手少,劳心不劳力,有的学生心思早已游离学习内容,学习没有真实发生。新课改背景下,将时间权、学习权、话语权、探索权、发展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必由之路。
基于这样的思考,颐和中学1521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1521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解决课堂内外学生精力流失和学习效率低的问题,目的是通过高效课堂帮助学生走向高效学习。“1521”是一种模式,更是一个理念。
在1521教学模式中,前面的“1”是指学习团队(一般是4到6人组成),后面的“1”是指学习主体的个人,“2”是指二人互助,“5”是5个核心理念。
1521的五大核心理念是:不以时间划分课堂;立足两个变革,即教和学方式的变革;追求“思维完形”;构建学习共同体;在育人中教书。
1521教学流程主要有八个步骤,即情景导入——自主学习——二人互助——小组合作——展示分享——质疑反思——评价点拨——当堂训练。
1521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通过前面的“1”推动后面的“1”,即通过团队推动个人,从而促使每一个同学都进入真实有效的学习状态。
1521教学模式的亮点之一就是打破应试教育“解题思维”的惯性,走向“思维课堂”。“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身为教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思维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连贯性。”郭树发说,在1521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多是循着学生的思维呈现而因势利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解题教学”走向“思维教学”,学校的备教评都有了相应的变革。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创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评价不再单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是否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被激活。
“思维教学”的课堂,提倡创新,老师要敢于“留白”,给学生一个发现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维,养成深度学习的习惯。
“思维教学”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所谓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汲取”知识的过程形成思维的连贯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推行,1521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师生们的心田。在颐和中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激活,学习权被彻底释放。
教学“逆向”设计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从教到学的知识传递,且存在“期望太高,讲授太多,题目太难,效率太低”的误区,这样的教学忽视了从“学”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导致学生仅仅停留在低阶思维,而未上升到高阶思维。而1521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就是通过打造高效课堂帮助学生走向高效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什么是高效课堂?不是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多的内容,而是单位时间内学生的综合收获最大,包括情感体验。为此,颐和中学聚焦教案革命和课堂转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教案革命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原来的知识本位上升到素养本位,从原来的重点设计“教师怎么教”转型为重点设计“学生怎么学”。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课时教学设计,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建立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联,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打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颐和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吕福增告诉记者,单元整体设计下的课时教学设计,首先要围绕单元整体目标进行,然后在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形成课时子目标。这样在进行课时子目标设计时就有了方向,可以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而以往的“知识点+课时”的教案设计,会使得子目标与单元目标有割裂或偏离,容易使教学陷入盲目性。
为此,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将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定为全校的集体备课时间。老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据课程标准,研读不同版本教材,整体把握知识体系,聚焦单元素养目标,深入挖掘教材单元整体和课时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深入分析单元主题和课时教学设计内容的知识地位、作用、重难点和学情、考向,精准设定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素养为目标设计课堂上学生应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这样设计下的课堂学习,学生始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的核心。
“这是一种‘逆向’的教学设计,老师们通过自主备课、集体研讨,集思广义提炼每一个单元的学科核心素养和高考考向,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每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并最终形成统一的教研组单元整体设计模板。在单元设计的统一引领下,老师们再进行课时教学设计时就有了方向。”郭树发说,1521教学模式下的教案革命,通过理念先行、制度保障、集体打磨、课后研讨等路径提升教师素养,优化教学结构设计,为课堂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环节”教学法
让学习真实发生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颐和中学不断优化1521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流程,凝炼成“导学研展评练”六环节教学法。
“导”即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新颖、引人入胜的现实情境或问题情境,以具有启发性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
“学”即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提笔阅读,对文本进行勾画标注,做到咬文嚼字,通篇理解。
“研”即研讨交流。学生通过二人互助、小组合作,分享自主学习成果,解决自学中的问题,提出学习中的疑惑。研讨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站立研讨的形式,小组成员全部学会即坐下。
“展”即展示分享。以小组为单位讲解、演示、板演自主学习成果,同组成员可以纠正补充,其他同学进行质疑拓展;教师关注学生当堂生成的问题,了解学情,并进行当堂备课。
“评”即评价点拨。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研展”三环节学生及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点拨暴露或遗漏的问题,做好课堂小结,建立新知与旧知的实质性联系。
“练”即当堂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可互帮互学。教师全面巡视,关注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力争人人过关。
记者在颐和中学采访时,正赶上学校进行“六环节”教学法评课活动。我们走进颐和中学的课堂,亲身体验“六环节”教学法的与众不同。
“六环节”教学法下的课堂,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们时而认真看书,凝神思考;时而站立研讨,积极热烈。语文课上,“展”的环节,学生们主动分享对陆游诗歌《书愤》的理解,就陆游“因何而愤”发表自己的观点,见仁见智,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生物课上,老师通过大象和老鼠截然不同的形象“导”入“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学习内容,生动形象。
几节课听下来,记者的切身感受是,“六环节”教学法下的课堂,每一个环节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角,体验到了从“学”到“学会”再到“会学”的思维过程;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巡视课堂,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被看见、被重视,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同听课的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高三生物教师薛玉双谈及“六环节”教学法时表示,以前备课的时候,老师们更多的是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关注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现在备课更多的是思考学生已有的水平,如何在学生的水平上设计教学内容?如何设计适合学生“研”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总体感觉备课的难度更大了,每次备课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寻找最好的素材呈现给学生,课堂的重点才会更加突出。在这个备课过程中,教师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高一英语教师胡晓涵说。
同学们都表示,这种上课方式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打开了他们的思维通道。
在刚刚结束的全市高三联考中,高三147班吴嘉傲同学在全市物理类28727名考生中排名第2227名。他表示:“同学们都动起来了,参与度高了,注意力更集中了,我们变成了课堂的‘主角’,学习动力更足了。”
高二155班王金峰同学说:“大部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同学们的帮助都能及时解决,不再是一个人闷着头听课了,大家在研讨中进步,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非常喜欢给别人讲题的过程,这样能使自己思路更清晰,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高一159班边玉衡同学说。
“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讲课,而是走下讲台,来到我们身边,随时关注我们的学习状态,我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提高了。”初三78班于伟澍同学开心地说。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对“六环节”教学法的喜爱。
“六环节”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根本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新型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启发,注重能力培养。
“六环节”贯穿于教学全程,是课堂改革的关键。“导”是前提,是导入;“学”是主体,是中心;“研”是探究,是合作;“展”是提炼,是升华;“评”是点拨,是反馈;“练”是目的,是归宿。每个环节都指向核心素养,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学习过程,实现知识架构、思维碰撞、能力达成和精神锻造,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个性化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知识是育人的载体。“六环节”教学法的建构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满堂灌、填鸭式。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传授者变教练,由演员变导演,由领跑变跟跑,在真实学习情境中激发起了学生的生命状态,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老师们坦言:“‘六环节’教学法让老师们在教学上有了抓手和方向,让学生由沉默、被动的听者变身积极、主动的课堂主角,架起了通往育人目标的一座桥梁。”
课改是一场教育认知的觉醒之旅。颐和中学的课改持续进行了18年。18年来,颐和人始终保持课改热情,坚持课改反思,课改得以不断深化和完善。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课堂生活》一书中说:“教育进步的路径更像是蝴蝶的飞行轨迹,而不是子弹的路径。”教育进步不是线性发生的,颐和中学不断推进课改的过程,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颐和中学既是课改的积极探索者,更是课改的受益者。学生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成长,教师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颐和中学形成了“学校促进教师发展,教师推动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谈到颐和中学课改成功的经验时,郭树发校长说:最重要的是颐和把“人”放在了课改最中央,把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作为了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