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稀缺”的标签,让人们曾担心非遗与现代生活失去连接,脱离人们的视野。
沧州多名“00后”如今正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他们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会与非遗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传统与潮流
传承人:宋昊纬
年龄:19岁
传承项目:泥塑
日前,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19岁的宋昊纬正在捏泥人,他的身边围着不少游客。揉、搓、捏等一系列动作后,宋昊纬将一块泥巴捏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游客们啧啧称赞。
围在宋昊纬身边的孩子们也跃跃欲试。在宋昊纬的指导下,孩子们用泥巴捏出了自己喜欢的造型。他们还体验了为泥塑上色。
宋昊纬是泊头三痴斋泥塑第五代传承人。“三痴斋”泥塑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用料考究、色彩明快、神形兼备,文化气息浓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昊纬祖辈以泥塑为生,历代传承。宋昊纬从小就跟着父亲宋长峰捏泥人。
“我小时候经常跟在父亲身边,他捏泥人的时候,也会给我一块泥巴让我捏。他捏什么,我就跟着学什么。看得多,学得多,渐渐我也会捏了,对泥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宋昊纬说,父亲对泥塑创作的痴迷也深深影响着他。
除了像同龄孩子一样上学,宋昊纬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泥塑上。当他完成一个满意的作品时,那种成就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
如今,宋昊纬也将泥塑作为了自己的事业。
宋昊纬深入挖掘传统元素,展现泥塑之美。“兔儿爷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泥塑造型。今年,为了迎合大家需求,我们创作了‘聚宝盆兔儿爷’和‘福寿三多兔儿爷’两款作品,非常受大家欢迎。”此外,宋昊纬还创作了一代文宗纪晓岚、十二生肖等泥塑作品。
作为非遗传承的青年一代,宋昊纬希望让更多人喜欢泥塑,让传统文化更好地焕发生机与活力。
他在视频平台开通了账号,直播制作泥塑的过程,讲解泥塑的历史,展示泥塑作品等。他还邀请父亲宋长峰一起录制视频,用泥塑打造一个个故事场景,“讲述”一个个传统文化故事。
在宋昊纬的泥塑工作室里摆放着很多泥塑作品,既有传统造型的,也有现代玩偶造型的。宋昊纬说:“一些动画人物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我们也紧跟潮流,做出了一些现代玩偶泥塑作品。”
老茶汤做出新口味
传承人:白傲然
年龄:20岁
传承项目:茶汤
12月25日中午,在南川老街,白傲然像往常一样,正在迎接进店的客人。
20岁的白傲然是新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尚食斋茶汤糕点的第五代传人。
说起做茶汤,白傲然说,缘于热爱与责任。
“我们家最早卖茶汤是从1912年开始的。”白傲然说,后来,做茶汤的手艺传到他太爷爷手里。
“听我父亲说,我太爷爷那会儿为了养家糊口,在运河边走街串巷卖茶汤。到了我爷爷这一代,卖茶汤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十字街、小南门附近。”白傲然说。
后来手艺传到了白傲然的父亲和叔叔手里。
“轮到我这一辈,开始家里没想让我继续接这个手艺。”白傲然说,可能是他从小在做茶汤的环境中成长,对茶汤有了很深的感情。他感觉如果这个手艺在他这断了,是一种损失。
去年大专毕业后,白傲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听说大运河边的南川老街要建商铺,他觉得重拾这个手艺的机会来了。
“祖上在运河边走街串巷卖茶汤,现在我在运河边开店卖茶汤,感觉就像是一个轮回。”白傲然说,作为第五代传人,他希望把这个手艺传承好。
传统技艺,从小耳濡目染,白傲然早已学会。为了开店,他还专门去北京、天津的茶汤店走访学习。
作为年轻人,白傲然在传统茶汤的口味上做了创新。
“原来祖辈、父辈做的都是原味茶汤,年轻人喜欢在老茶汤的基础上,加点新味道。”白傲然说,于是奥利奥口味、榴莲口味等多种口味的茶汤,在他的尝试下应运而生。
白傲然说,如今南川老街作为大运河边的旅游景点,被很多外地人熟知。很多外地游客慕名来品尝他家的茶汤。
“一些外地顾客加了我的微信,前两天还有福建、北京的顾客对我说,能不能给他们快递茶汤?”白傲然说。
顾客所想,也是白傲然所思。作为年轻的传承人,白傲然现在正在研究茶汤的预包装。在不破坏茶汤味道的基础上,将他家的茶汤快递到全国各地。
白傲然说,等研究成熟之后,相信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喝上茶汤了。
面塑也可以很“摩登”
传承人:王嘉昊
年龄:17岁
传承项目:面塑、糖画
17岁的王嘉昊是沧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美术班的学生。
王嘉昊的妈妈张英英从事面塑、糖画艺术20多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面塑、张氏糖画的传承人。
王嘉昊从小看着妈妈捏面塑、画糖画:花朵惟妙惟肖,小动物栩栩如生,人物活灵活现……
“我小时候看孩子的方法,就是让他和我一起捏面塑。”张英英说,她发现时间长了,王嘉昊竟然能够捏出简单的小摆件。
张英英节假日去全国各地参加非遗展会,去社区教小朋友捏面塑,也会带着王嘉昊。
王嘉昊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妈妈张英英去他的学校上非遗课。当时,王嘉昊主动担任起了助教,帮着妈妈一起教同学们捏面塑。
“我发现,孩子捏得不仅速度快,技法也很准确。”张英英说。从那时起,王嘉昊就开始跟着张英英学习捏一些简单的作品。
王嘉昊喜欢画画,并学习了美术课程。
有一天,王嘉昊给张英英提意见:“妈妈,我觉得你捏的花卉的面塑,颜色搭配得不好看。这些花儿的颜色太深了,你应该选择一些浅色的花儿,搭配起来更加赏心悦目。”
听了孩子的意见,张英英认真修改设计,面塑作品果然更加灵动。
从那时起,张英英进行面塑设计时总会征求王嘉昊的意见。
今年4月份,第五届沧州市文创大赛在百狮园启动。
张英英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面塑、张氏糖画的传承人,带着王嘉昊一起来到现场。
看着儿子熟练地画糖画、捏面塑,张英英特别欣慰。“我的技艺有了‘接班人’。”张英英说。
王嘉昊把他平时画画的技巧加入到了创作中。他说,光能捏出栩栩如生的面塑还不够,他想做的,是让面塑得到新一代受众的喜爱。
王嘉昊不但尝试用老手艺做新题材,还尝试用新做法呈现旧题材。
前一阵,张英英接到一个订单。订单是不同民族年轻人的面塑形象。张英英之前做过这类的面塑。王嘉昊给出了他的意见。
王嘉昊从网上找图片,再在纸上画出人物的形象。从服装的配色到形象的设计,全是王嘉昊琢磨出来的。
“比我设计的好看,人物更灵动,更‘摩登’,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张英英说。
一有时间,王嘉昊就帮着妈妈捏面塑。张英英十分欣慰,传统技艺正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的光彩。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嘉昊制作糖画
宋昊纬为泥塑上色
白傲然制作茶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