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武
俺不是外人是主人
1991年初秋,在首届“中国泊头鸭梨节”举办期间,导演王大鹏拍摄了由《沧州日报》原记者安世华编剧、反映泊头大力种植梨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电视剧《九月》。
当时,电视剧《九月》已确定由武汉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制作,同时,由国家一级导演、编剧的泊头人王大鹏担任导演。剧中聚集了武汉话剧院和河北省话剧院多位国家一级演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扮演男一号“市长”的,是咱沧州籍表演艺术家李法曾。
在85版电视剧《诸葛亮》中,李法曾那精湛的表演使无数观众为其拍手叫好。在剧中,他向观众展现的是一个温文尔雅又神采飞扬的诸葛孔明,其中的经典场面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九月》开机前三天,李法曾从一个刚刚杀青的电视剧拍摄现场赶到泊头。顾不得休息,他拿到剧本,立马进入了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九月》拍摄地选在了泊头鸭梨产地三岔河村,并在村边麦场上举行了开机仪式。当主持人说到热烈欢迎各位艺术家、贵宾高客从各地赶来时,李法曾拿过话筒说:“纠正一句误语,《九月》的编剧是泊头人,导演是泊头人……他们都是主人,怎么就把俺当成了‘贵宾高客’?俺并不是什么‘外人’,俺是地地道道的沧州老乡,俺是肃宁人,逢年过节常回家来看看,你们说俺是不是沧州老乡?算不算主人?”
现场人们立即随声附和、高声齐喊:“算!是!亲老乡!不是外人是主人,你这是到家了。”
出场就是高潮
《九月》于1991年9月1日正式开机拍摄,李法曾扮演的“市长”一出场,就掀起剧情的第一次“矛盾”与“冲突”。
到三岔河村下乡调研鸭梨种植,李法曾这个“市长”拜访的第一个人,是由老戏骨村里扮演的“村支书”。剧中“村支书”思想保守,坚持传统的鸭梨种植技术,看不惯年轻人搞科学鸭梨种植。同时,“村支书”对市里发展“东果西移”的布局有一定成见。
“市长”上门拜访时,“村支书”紧绷着脸坐在炕头上,把头转向侧面,不看“市长”自己“吧嗒、吧嗒”抽着旱烟袋。这让“市长”吃了个不大不小的个“闭门羹”。
再看“市长”,微笑着抬腿上炕,盘腿坐在炕上的饭桌旁,与“村支书”隔桌对望。“村支书”扭头看了一眼“市长”,又立马侧回头去。“市长”很自然地伸手拉过饭桌上的烟笸箩,顺手拿起一张裁好的烟纸,轻轻捏起碎烟叶,熟练地卷起纸烟卷,然后猛吸几口。“咳、咳、咳,忒呛人,劲大,关东大烟叶。”
“村支书”见状不禁“噗哧”一笑,终于开了腔:“不会抽就别抽,竟瞎挫挫糟践我的旱烟叶。”“市长”连连点头,僵局就此打开。
这场戏并没有多少台词,李法曾深有感触地说道:“越是没有台词的戏就越难演,用脸部表情和眼神做戏表演,这是最不好把握的。”
讲话很有“市长范儿”
没有台词很精彩,有台词更加精彩。李法曾在拍摄“‘东果西移’动员大会”上有长达几分钟的大段台词,完全展示了他的台词功底。
在拍摄现场,李法曾坐在主席台上,两旁坐着泊头有关科局工作人员饰演的群演,台下则是几百名群众演员扮演的“基层负责人”。
此时的李法曾就是一个心怀百姓的好市长,他说:“人家南方的水果能卖到北方,那咱们的鸭梨就不能去让他们尝尝滋味?礼尚往来才对呀。咱们的鸭梨刚刚摆脱了紫穗槐条筐的包装,可现在一箱18公斤,用大纸箱子装也太笨重了吧!我在下乡时,听到这么一个故事,去北京走亲戚带一箱鸭梨,到住在19楼的亲戚家,要是赶上电梯停电,鸭梨只好分开装袋提上去。外国超市的‘水晶梨’一个梨装一个袋,卖到一美元一个。俗话说‘人凭衣服马凭鞍’,农村的‘土丫头’穿上漂亮的嫁衣,并不比城市的姑娘难看,也是俊俏的新媳妇。”
举实例、摆事实、讲道理,李法曾把一个市长演活了。李法曾说:“像这样的大段念白是很吃功力的,说不造势也必须营造出一种势态来,说不做作也必须拿出一种势态来,既然是开全市的动员大会,就得有这个‘范儿’,呈这个样。”
此处无声胜有声
有一场戏,是“市长”去外地考察鸭梨市场。在泊头火车站的站台上,各地的梨农和经销商代表从乡下赶来送别“市长”。当听到人们不断地嘱托和祝福时,登在火车车厢踏梯一只脚的“市长”立马转过头来,面对梨农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泪水缓缓流下……跨进车厢的一瞬间,站台下的人们透过车门玻璃,看到了他转过头后抬手擦去脸上的泪水。随着一声汽笛的长啸,缓缓启动的火车承载着“市长”和梨农们的期望,轰鸣着奔向远方。
这场200秒的无声戏,通过推拉摇移的多组镜头,李法曾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民公仆形象,可谓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次年中秋,电视剧《九月》在央视首播,引起广泛关注。观众朋友在欣赏李法曾老师艺术的同时,更看到了他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李法曾饰演的诸葛亮
闻悉沧州籍表演艺术家李法曾12月6日逝世,深感惋惜与怀念。
32年前,李法曾在泊头拍摄电视剧《九月》,我在现场了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借此怀念与追思这位老艺术家。
李法曾(右一)在三岔河村拍摄现场与作者(左二)及其他演员合影
李法曾在电视剧《九月》中的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