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
第04版:04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刘建,从小就是张锡纯的“粉丝”。他回家路上也要边骑车边背张锡纯的医方,后来又在这些医方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很多患者受益——

一名沧州医生和张锡纯的“对话”

本报通讯员 崔若兰 本报记者 张 丹 摄影报道

12月10日,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暨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研讨会在河北中医药大学召开。

河北省名中医、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刘建,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为《张锡纯用药特点》的研讨。

张锡纯是盐山县人,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张锡纯的老乡,也作为一名中医,刘建觉得研究并发扬张锡纯学术思想,是他的责任。

边骑车边背张锡纯医方

55岁的刘建不善言谈,但说起张锡纯,就会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那份热爱,溢于言表。

刘建是盐山县圣佛镇人,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刘振邦曾在省中医研究院担任中医内科主任,父亲刘少星也是闻名乡里的中医。

《黄帝内经》是他幼年的启蒙书。在祖辈和父辈医学、医理、医道的耳濡目染下,刘建和中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小他就听爷爷和爸爸谈论张锡纯,这让他对张锡纯也充满了好奇。

后来,刘建到盐山中医院工作。中医院有个“张锡纯学术研究中心”。许多人都在那里读张锡纯的书,用张锡纯的方子,讨论他的方剂疗效。

这再次激发了刘建对张锡纯的兴趣。他一头扎进张锡纯的书中,这一看,就再也没放下。

刘建称,那是个艰苦的学习阶段,每天晚上12点前,他都没有睡过觉,读张锡纯的书,背张锡纯的方剂。

虽然他住的地方离电影院特别近,但他从没去看过一场电影。

每次回老家,他就把张锡纯的方剂写在硬纸板上,挂在自行车把上,一边骑车一边背。

几十里的路程,一路颠簸中,他背过了许多张锡纯的医方,也悟出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3个全国第一

青年时期,刘建走上了研究张锡纯学术思想之路。

2003年,他从盐山县中医院调入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主攻中医内科和中医皮科,并旁及中医男科、中医妇科等专业。

当时的他,已经在中医学领域崭露头角,很多外地病人慕名前来就诊。

他坚持以患者为重,能不开贵药就不开贵药,有时还自掏腰包帮助贫困患者。

就这样,他白天为患者诊治,晚上孜孜不倦研究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及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回想起那段日子,他说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只为能早点成书。

“醴泉有二参,薯地用为君。赭石蒡冬草,虚嗽饮之好”。这朗朗上口的五言歌括就出自刘建编著的《张锡纯方剂歌括》。编写这本书,他用了3个月时间。当时,正值盛夏,酷暑难当。但他一心写书,心无旁骛。他以每天3首方剂歌的速度推进,身上必备纸笔,为了一个词的准确表达,上班路上都在揣摩,随时想起随时记录。

它采用五言歌括的形式,将每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加减、服法整理成歌诀,明白、通畅、易读、易记、易诵。

为全面深入研究张锡纯学术,他撰写的200多首方剂歌括中,不仅有张锡纯的自拟方剂,也记载了部分古方。

2007年,他编著的《张锡纯对药》《张锡纯用药新解》《张锡纯论伤寒》相继发行。

刘建的3本专著创下了张锡纯学术研究的3个全国第一。其中,《张锡纯方剂歌括》是全国第一部以五言歌括形式研究张锡纯方剂的学术专著;《张锡纯对药》是全国第一部张锡纯对药学研究专著;《张锡纯用药新解》是全国第一部张锡纯药物研究、药物新解专著。

刘建并未满足于此。2018年,在《张锡纯方剂歌括》原书基础上,他再次重新编著,充实了许多内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

年纪最大的学生

2017年6月,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室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成立,填补了省中医界张锡纯学术研究机构的空白。

刘建内心无比喜悦,为张锡纯学术思想继续鼓与呼有了真正的平台。

在那之前,为了更好地学习张锡纯学术思想,刘建做了一个决定:攻读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硕士、博士。

作这个决定时,刘建已经45岁。那时候的他,已经取得了正高级职称。

现在想起那时候做的这个决定,刘建说,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只是想更好地学习张锡纯的学术思想,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为病人带去福祉。

刘建说,到现在他还记得,他是众多同学中年龄最大的那一个。

刘建实践经验丰富,又谦逊好学,深得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锡纯再传弟子陈宝贵老师的赏识。在陈宝贵的悉心教导下,刘建在张锡纯学术研究方面日益精进,又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6年时间,他奔波于沧州和天津两地。

刘建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和博士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关于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的。为了准备博士论文,他整整花了一年多时间,前后修改数十次,把4万字的原稿充实丰富到13万字,用坏了5个存储盘、两台电脑。

2020年夏天,当刘建如愿获得博士毕业证书时,他捧着证书百感交集。这不仅仅是证书,更是对自己这些年来研究张锡纯学术思想的一次检验,是对自己中医功底和学力的一次提升。

传承与创新

如今,刘建还是河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作为老师,他也在不断地跟他的学生讲解张锡纯学术思想。

今年11月,刘建在南川老街国医堂、中西汇通医社为河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本科生进行了“张锡纯中西汇通流派脉络传承”和“张锡纯用药特点”的专题学术讲座。

他结合沧州运河文化及张锡纯中医药文化进行了重点讲解,随后带领学生参观了中西汇通医社及张锡纯生平事迹简介。

26岁的张含,是河北中医药大学研三的学生。

通过刘建的讲解,张含说,她收获了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感悟到张锡纯志存高远和济世活人的美德。

受刘建的影响,张含正在准备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也是运用张锡纯理法方药治疗脑血管疾病。

刘建说,不仅仅是张含,他带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基本都是有关运用张锡纯理法方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方向,“这也是一种传承。”

除了传承,刘建还将张锡纯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创新,“我们有很多药方,都是在张锡纯医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让很多病人受益。”

“比如在张锡纯治疗外感疾病的医方基础上,我们经过创新、化裁加减,就研究了治疗肺炎的一方药。”刘建说。

曾经有一位山东的患者,久咳不好,看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治愈,经人介绍找到刘建。刘建问诊后,在给患者开药时,就用到了张锡纯治咳嗽的药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我又在张锡纯方剂的基础上进行了化裁。”刘建说,两个星期后,他接到患者的反馈:咳嗽好了。

10月22日,第三届(中国·盐山)张锡纯学术思想传承创新发展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儒医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儒医文化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盐山县举行。

作为从名医故里走出来的中医,刘建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

刘建说,作为盐山走出来的中医,看到这样的大会在盐山县举办,他深受鼓舞。

这几年,刘建多次带领学术团队走进河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参加全国性学术论坛,围绕张锡纯用药特点、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传承脉络研究等内容,进行学术交流,也对张锡纯学术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

今年春天,第四届国际中西医汇通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11个国家的240余名中医同仁相聚一堂。

刘建受邀参加此次会议,并作了关于“张锡纯大气学说及补气法临证发微”的学术讲座。刘建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体会,结合张锡纯学说理论,阐述了补气诸法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经验,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这一次,他将张锡纯学术思想带到了国际中医学术讲坛。刘建说,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要让张锡纯学术思想远播海内外。

“当然,不仅仅是张锡纯,所有名医的学术思想、经典的理法方药都应继承、学习和发扬,为患者服务,这也是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精髓。”刘建说。

坐诊

讲课

2023-12-25 本报通讯员 崔若兰 本报记者 张 丹 摄影报道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刘建,从小就是张锡纯的“粉丝”。他回家路上也要边骑车边背张锡纯的医方,后来又在这些医方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很多患者受益——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3078.html 1 一名沧州医生和张锡纯的“对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