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第10版:10

“救命神器”增多,大家还得会用

本报评论员 庞 猛

记者调查发现,有关部门在市区一些公共场所配置了“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随着市民急救意识的提高,一些商家或单位也主动购买自动体外除颤仪,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救命神器”并不是“一放了之”,如何用,谁能用,才是关键所在。

(据12月12日《沧州晚报》4版)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0多万人,平均每天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骤停突然倒地。有研究表明,在“黄金4分钟”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心脏骤停患者给予电击除颤,救治成功率高达90%。

2021年12月,国家卫健委制定《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要求相关部门根据辖区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人口数量及密度、辖区面积、公共场所数量及类别等因素,对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进行科学规划,明确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要求。

今年11月,国家卫健委再次发文强调,加强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施设备配备,对配备的急救设备加强巡检,确保紧急时刻能取可用。

可喜的是,目前沧州市区公共场所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仪数量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这不仅可以使突发心源性疾病的市民得到及时救助,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公众生命和健康的关注,同时展示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当然,仅配备了这些“救命神器”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确保一旦有人发病,周围群众会使用这些设备。

相关部门要深入学校、社区、街头等公共场所,对市民加强急救技能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

多一个人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就有可能多挽救一个生命;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救命神器”的位置、数量等信息,一旦有人发病,可以让施救者更快地找到这些设备;要设立相应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障制度。一旦出现急救失败等情况,要让施救者没有后顾之忧。

唯有如此,市民才能在他人突发疾病时,敢于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2023-12-22 本报评论员 庞 猛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2847.html 1 “救命神器”增多,大家还得会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