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钉子眼茬子
鼻钉子眼茬子是惊险刺激且起源较早的传统杂技项目。
2008年,鼻钉子眼茬子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两根8公分长的骨针,分别插入两个鼻孔,然后用纸将鼻孔塞住,一会儿工夫,像变戏法儿一样,两根骨针竟然从眼睛里面“钻”了出来。这期间,表演者从容镇定、谈笑自如,还频频与观众近距离互动……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正在观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桥杂技鼻钉子眼茬子传承人李印怀表演的观众们,几乎都倒吸一口凉气,更是为老人提着心。
看到骨针从眼皮底下“钻”出来,有胆小者还捂住了双眼……
鼻钉子眼茬子曾是老北京天桥表演的气功类节目,到现在,能表演这一绝活儿的人已屈指可数了。
古老的杂技表演
表演结束后,平复了紧张情绪的观众,纷纷向这位老艺人致以热烈的掌声。
有的观众上前问:“您的眼睛、鼻子有没有扎伤啊?” “您这是表演的特异功能吗?”
“这其实属于传统的内气功节目,骨针在鼻孔像钉子似的插入,在眼睛里‘钻’出来,像长了茬子,所以就有了‘鼻钉子眼茬子’这个名字。”来到后场,李印怀说,“这个节目看一次少一次了,现在,已经没多少人能演了。”
历史悠久的吴桥杂技包罗万象,绝技超群,无愧“杂技之乡”的美誉。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一带,当时流行一种人们戴着有兽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蚩尤戏”是古代杂技的雏形。
南北朝时期,方志学家任昉曾在《述异记》中记有,“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活动既是表演又是竞技,后改称“角抵戏”。角抵戏和其它劳动、运动及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了汉代技艺多样、内容丰富的“百戏”。“百戏”是古代对以杂技为主的各种表演的艺术总称。
鼻钉子眼茬子就是随着“百戏”发展而形成的传统杂技。与当时的“百戏”一样,汉、唐时期达到兴盛,登堂入室成为统治阶级的主要娱乐形式。宋代,这一技艺随杂技走向民间,成为市井百姓也能看到的艺术。
血泪铸就的技艺
不论是从民间兴起,还是从宫廷传入民间,曾经在民间兴盛很久的鼻钉子眼茬子,因其技法要求极高,后来便逐渐冷淡下来。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生活也悄然兴起。鼻钉子眼茬子这一古老的节目,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坚守,又走入了旅游景区和农村文化活动中。
即便这样,能表演这个节目的演员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就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舍得让孩子苦练这种技艺了。
今年72岁的李印怀,出生在一个杂技世家,往祖上倒七八代就开始表演杂技,其中就有鼻钉子眼茬子。李印怀8岁开始随父亲李福友学习这项技艺,11岁学成,15岁就跟着他的父亲、叔叔、姑姑们挑着扁担、推着小车走江湖卖艺。
“学鼻钉子眼茬子苦啊!也是真的遭罪了!”回想起往事,李印怀感慨万千,“学习鼻钉子眼茬子先要练内气功,靠运气把泪囊管变粗,才能让骨针从鼻孔穿插到眼睛。学艺的时候,眼睛里的泪都流干了,一不留神就会扎破泪道。”
“走江湖卖艺那些年,全家沿着大运河一个乡、一个村地边走边撂地摊表演。我往北到过东三省、往南到过两广。”李印怀回忆着。他依稀记得,1985年,自己在黑龙江省通江县,表演鼻钉子眼茬子时,骨针插偏了,将泪囊管捅破出了血。为了不给观众留遗憾,他又运了一口气,将泪囊管增粗,忍着疼痛完成了表演。
李印怀的家传功夫有杂技、戏法、气功等技艺,其中,吞铁球和鼻钉子眼茬子同样属于内气功。吞铁球是表演者将一颗12两重的实心铁球吞入胃里,然后再运气将球吐出来。数代以来,这项技艺都是表演者吞下一颗铁球,李印怀经过一番研试,首创了同时吞下两颗铁球的纪录。
绝技不能失传
1993年,李印怀回到家乡,成为吴桥杂技大世界的一名演员。“前些年,我在大世界表演过吞铁球、吃宝剑、吃火吐火、三仙归洞。后来没人能表演鼻钉子眼茬子了,我才专门表演这个节目。”李印怀说。
表演鼻钉子眼茬子,光有硬功夫不行,还要有软实力,会“锣歌”和“口儿”。“一二三、一二三,未曾学艺到茅山。茅山有个茅老道,他的绝活儿把我传……”伴随着朗朗上口的“锣歌”,李印怀哼唱起过去走江湖时的歌。
说话间,李印怀掏出一个小盒,里面装着他表演的道具——骨针。这些骨针由牛骨制成。常人的眼里,容不了一粒沙,可是,在这位老人的眼里,却能够容得下几厘米长的骨针。
李印怀从中拿出两根泛黄的骨针,说道:“这两根骨针跟我表演有七八年了,其余都是备用的,全是我自己拿牛骨打磨成的。牛骨不伤眼,其它动物的骨头不能做骨针……”
或许是因为他以瘦削的身材表演硬气功,也或许是因为表演鼻钉子眼茬子年数多了,渐渐地,这位杂技界老前辈被人们送了“皮包骨”的绰号。
这些年来,李印怀也带出了几个徒弟,如今已分散在全国各地表演。他的儿子李亮,从6岁起开始学习杂技,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家传功夫。因在杂技大世界表演重头节目“上刀山”,被人们送了艺名“江湖八大怪”之“怪脚李”。
李印怀16岁的孙子李洪毅正在读中学,放了学也跟着爷爷李印怀和父亲李亮练习魔术、杂技、气功等。“从小,我就让洪毅扎板带练丹田气,但是舍不得让他学鼻钉子眼茬子。为了不让这项技艺失传,这两年,看着孙子长大了,也很有毅力,才开始带着他练鼻钉子眼茬子。”
“鼻钉子眼茬子这种绝活儿是一辈一辈杂技艺人传下来的,开始练的时候确实很艰难,但是也不能在我这断了。我希望把孙子教好,再多带几个出色的徒弟,将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望着眼前情绪高涨的观众,李印怀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