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楠
6月时节,骄阳似火。沧县公安局杜生派出所民警耿欣和同事们照常在辖区进行流动人口走访排查时,发现了一名面生的老人。
民警走访发现“黑户”
帮他办证展开调查
“老爷子您多大年纪了?”
“今年67岁了。”
“您是哪里人啊?”
“我就是这个村的。”
“我怎么没见过您呢?”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去黑龙江打工了,才回来。”
“这样啊,那您申请居住证了吗?”
“我没证。”
老人像是不愿多说,不再理会民警的追问,拄着双拐踉踉跄跄地起身就要走。耿欣等人赶忙扶住老人:“您别慌,有事跟我们说,到咱这儿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儿。”
老人沉默了一下,说出来一番让人揪心的话。老人说,他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穷,逼得他离家外出找活路。他在外地打黑工,人家不给钱,他也不敢报警;饿得受不了,给人做了上门女婿,但是一直受欺负;害怕生病,因为病了没钱看病……
听着老人的诉说,耿欣忍不住问道:“您就不想办户口吗?”
“我也能有户口?”老人好像根本没敢想过自己也能有户口,有些吃惊,又有些向往地问。“能,一定能。”耿欣点头应道。
当天,耿欣等民警围绕老人的情况在村里进行了初步走访调查。在了解老人的实际困难后,耿欣向上级汇报了老人的情况。沧县公安局有关负责人决定立即调查老人的情况,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特事特办,在最短的时间内帮老人解决户口问题。
在过去的50多年里,老人一直在黑龙江生活,时间跨度太大。这给耿欣的取证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让一个在黑龙江无亲无故的老人证明他在那里生活过实在很难。且老人自说自话,空口无凭,能够拿出的证据太少。
“证据少,那就多查查,我就不信一个大活人几十年的生活轨迹还能查不到。”耿欣辗转找到曾与老人一起打工的工友、老人租房的房东……连老人自己都没想到的证人、证言,耿欣和同事们都一点点地给“翻”了出来,但是离规定要求还差一些。
民警发现重要线索
赴黑龙江海林取证
老人不识字,连手机也不会用。为了固定证据,耿欣和同事们先后往老人家里跑了一趟又一趟,又是录音,又是录像,一连忙了20多天,终于发现了一些关键证据的线索。
在一次帮老人回忆相关证据时,耿欣等人听见老人说出了关于他去世的妻子在黑龙江省海林市的一些情况。他们马上意识到,这应该是证明老人身份和生活经历的关键线索,赶紧向上级请求帮助,并与海林市警方取得联系。
在与海林市警方进一步沟通联系后,耿欣等人不辞辛苦,辗转前往海林市取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帮助老人开具了证明身份和生活经历的相关证明。
齐心找到底档
帮老人办好户籍
跨过了一道坎,前边还有一条沟。相关证明开了,更重要的原始户籍底册却始终没有找到。这就像是找到了一个人的去处,却不知道他从哪里来。
“从几十年的档案里找到大爷那一份,你一个人得找到啥时候?我们帮你一起找,应该快很多。”看着耿欣一个人在档案室里翻来找去,同事们主动帮忙(左图)。
“这么多的档案,得找到什么时候呀!”一打开派出所档案室,民警们看着眼前数不清的档案盒,一下子就泄了气。“什么时候找到,什么时候为止。”耿欣并没有气馁,和同事们一起翻找起来。
期间,他们发现,早年由于派出所搬迁,一部分档案已经变成了零零散散的纸片。这些薄如蝉翼的纸片,在早年的档案盒里塞得很乱。一连几天,耿欣和同事们一有空就往档案室里钻,小心地打开一盒盒老户籍档案,一本本找、一页页翻。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尽快找到老人的原始户籍底档,民警们经常手上满是油墨,眼睛累得发酸。
这一找就是一个多月。耿欣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终于全面核实清楚了老人的身份来源和生活轨迹,帮助老人办理了户籍,并将户口簿和身份证送到他的手中。
那一刻,老人用他那刻满岁月痕迹的双手不停摩挲着手中崭新的户口簿和身份证。他说:“我在外面漂泊了大半辈子,是你们帮我找回了‘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