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扎堆老年食堂
少油少盐且性价比高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市区海河路的颐和乐园老年公寓食堂,看到了不少老年人和年轻人坐在一起吃饭的场面。在排队打饭的队伍中,有一些年轻人的身影(右图)。记者发现,食堂的主食和菜品非常丰富,价格比市面上要便宜一些。一名食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虽然是老年公寓的食堂,但没有限定顾客人群,一直面向各年龄段的大众开放。
“这里菜品少油少盐,感觉比外卖更适合我的口味。”在食堂就餐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年40岁,就在附近的小区居住,平时常来这里吃饭。
在沧州市第十四中学就读的小李说,他的爷爷奶奶就在这家老年公寓居住,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忙,他中午常来找爷爷奶奶蹭饭。“吃得干净卫生,还能陪爷爷奶奶说说话。”小李说,关键是性价比高,一顿饭一般不会超过10元钱。
跟着大妈逛超市
学会挑菜还省钱
市区解放西路一家商场的超市内,在颐和文园小区居住的刘女士跟着邻居程大妈一起来买菜。“我要这块后腿肉,给我绞成肉馅吧!”程大妈告诉刘女士,如果想买肉馅,最好让店员现场绞,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逛了一圈,一老一少都买好了菜,乐呵呵地回家做饭去了。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是承德人,现在沧州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平时常和程大妈做伴儿买菜。“老人买菜有经验,品质和价格都没问题。以前会觉得老人们爱在一些小钱上‘斤斤计较’,现在我才知道,这些‘斤斤计较’能够为家庭省下不少钱。”刘女士说,她在跟随老人买菜的过程中学到不少选菜的知识。
记者发现,和老年人一起买菜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这些年轻人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和老年人一起仔细地挑菜、问价、排队称菜。
“蹭老”消费很多样
消费观念在改变
记者采访发现,“蹭老式消费”逐渐在年轻人中兴起。追逐潮流、追捧品牌的年轻人开始与中老年群体在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上产生“交集”。除了去老年公寓就餐、陪老人去市场买菜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加入到了“夕阳红”旅行团中,成为大爷大妈们的“团宠”。
记者就此现象咨询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文娟。孙文娟表示,“蹭老式消费”的兴起一定程度上代表年轻人在经过消费市场的教育后,开始反思以往追求体验、追求潮流的消费理念,转而回归传统的消费理念,同时也是当下年轻人收入、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反应。这种消费模式能减少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代沟,增进双方的了解,还能放松心情。年轻人和老年人在思想观念、消费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但是年轻人在“蹭老式消费”的过程中,与老年人的消费环境产生了更多交集,能够帮助年轻人更深入地理解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从而增进双方的交流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