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5日
第19版:19

其甘如荠

□许永强

《诗经·谷风》是一首弃妇诗,诗中提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意思是谁说苦菜味苦,在我看来甜如荠菜。成语甘心如荠便出自此处,比喻人只要心安理得,即使承受再大的痛苦也觉得很甜美。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在我国,荠菜自古即为有名的野菜,在民间历来备受推崇。《尔雅翼》言:“荠之为菜最甘,故称其甘如荠。”

荠菜性喜温和,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土壤不太干燥,都可以生长。每年的早春时节,田埂地头、溪边河畔便可见一团团,一簇簇,绿茵茵,嫩生生的荠菜。荠菜根叶丛生呈莲座状,叶片羽状分裂,裂片狭长,叶面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匍匐在地面上,锯齿状的叶片泛着浅绿色光,低调而繁盛,柔弱却顽强。

荠菜的叫法也多样,贵州人因荠菜叶像鸡爪叫“鸡足菜”;湖北人因荠菜花小且白如米粒,唤其“地米菜”;广州人说它的果实似菱角,称之为“菱角菜”。 荠菜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牧人的钱包”,是因荠菜像小盒子一样的果实形状而得名。“三月三,荠菜赛灵丹。”荠菜也被古人誉为“灵丹草”,《本草纲目》称之为“护生草”,有明目益胃的特殊营养,是野菜中的珍品。苏东坡就曾推荐荠菜,他在给好友徐十二的信中说:“今日食荠极美。念君卧病,面、醋、酒皆不可近,惟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君今患疮,故宜食荠。”

先秦时期的人们常采集荠菜的嫩株食用,并有大面积的栽培。《楚辞·离骚》有“故荼荠不同亩兮”的记载。食用方法也多种多样,可炖、可煮、可炒、可烹,还可做馅。肉吃多了,还可以吃荠菜清肠胃,故又有“净肠草”之称。清人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说:“荠菜为野蔌上品,煮粥作齑,特为清永。以油炒之颇清腴,再加水煨尤佳。”

荠菜之所以美名扬,还得归功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魏晋南北朝时的夏侯谌和卞伯玉就分别写有《荠赋》,描写了荠菜不畏寒冷、破凌而出、外表柔弱、品格坚毅的生动形象。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从侧面也印证了荠菜顽强的生命力。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的诗句;宋代诗人曹勋有“荠花浑似雪,蝴蝶梦中归”陈著有“穿花野荠虽微草,也占年年一分春”之句……“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据说苏轼曾用粳米、荠菜和萝做羹,不加任何佐料,只为食天然之鲜味。南宋词人辛弃疾对乡间荠菜甚是喜爱,“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词人眼中春日里桃李争艳的这些花一派愁苦,而长在田野溪边的荠菜花,迎着风雨绽放,展示顽强的生命。辛弃疾还写有“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的诗句,描绘了一幅荠菜花开满田野、群鸦在新翻土地上觅食惬意的农村春日美景图。

春日破土而生的荠菜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元代诗人杨载看到积雪消融时长出来的荠菜,听到黄鹂的鸣叫,孤独寂寞的郁闷之情一扫而空,“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南宋诗人陆游特别喜欢吃荠菜,在晚年写了很多有关荠菜的诗。“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食案何萧然,春荠花如雪”“荠花如雪满中庭,乍出芭蕉一寸青。”他像苏轼一样,将荠菜和稻米熬成羹,并夸赞“糁羹珍美胜羔豚”,味道比羊肉和猪肉还鲜美。明代戏曲家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也记载了将荠菜切碎制成荠菜饼的吃法。安史之乱后,宦官高力士流放至黔中道,途经巫州时看到田间的荠菜十分繁盛,触景生情写下“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感叹在长安、洛阳论斤卖的荠菜,在偏远农村却看不到人采摘。

如今,野菜早已走上人们的餐桌,吃野菜也成为时尚。汪曾祺在《故乡的野菜》中这样描述自己吃荠菜:切碎,和同样切碎了的香干儿、海米、姜末儿一起,加盐、糖、味精,几滴小磨香油拌匀,尝一尝,满口都是春天的味道。此时只有一个字:“鲜”。

2023-12-05 □许永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1037.html 1 其甘如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