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第12版:12

●方城少一角,四门多一门 ●沧州人记忆中的顺城街、幞头湾……

沧州“幞头城”的故事

■本报记者 马艳

那座被沧州人称为“幞头城”的老城

沧州古城“幞头城”于明天顺五年创建,由当时的知州贾忠主持。城墙周长8里,城高2丈5尺,顶宽1丈5尺,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

当时的城内外建筑以庙宇、牌坊、亭、台、楼、阁为主,是著名的繁华都会。清人刘梦在《述沧州诗》中这样描绘沧城时景:“膏腴负四郭,男耕女织作……城中罗冠盖,锦堂连画阁……市上争美酒,门前垂茂柳。公子尚幽清,人人好诗友。”如今,我们只能从诗中领略这番市井风情了。

沧州文化学者李学通告诉记者,从1461年知州贾忠创建沧州城到清末五百年间,沧州城共重修九次:明代三次,清代六次。李学通感慨地说:“盘点明清两朝沧州城的九次重修,审视每次修缮的时代背景、增修设施、视觉效果,及其在当时的历史风云变幻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俨然一幅中国明清社会画卷。”

在一次次的修复中,沧州城确立了官方五门的名称,完善了城池的设施,如增设角楼、加深护城河、修葺破损城墙等。沧州城作为京津南大门的重要军事要塞,在明崇祯年间的那次重修中,建立了27座炮台。自此,沧州城第一次有了火炮防御。

明代的三次重修的前两次正处于沧州经济、文化繁荣上升的盛期,从工程的浩大、修城耗费之庞大,便可看出当时沧州经济非常繁荣。

李学通介绍,关于沧州城在清代的六次修城情况,志书只计次数,多数没有详细具体内容记载。清乾隆年间,沧州城已显露破败气象,以致乾隆九年“重修土城”,似乎倒退至贾忠创建州城之前堆土围城的时代。直到乾隆三十九年那次重修,才“外砖内土,势像幞头”,恢复了州城创建时的模样。清朝末期,沧州城又经过了几次修城,在战乱中增添军事防御,后来终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逐渐没落。

“幞头城”

先有文庙,后有沧州城

站在城市中央,看着林立而起的高楼大厦,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你可曾知道,古代城池可不像如今这样开放。古时候,通常会修建城墙将城市围起来,以防止外敌的入侵。有一首儿歌是这样说的,“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十万兵”……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的城就应该是方正的,这才符合中国人四平八稳的审美。

遥想当年,沧州城为何不修成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样子?沧州老城的形状与古时男子佩戴的一种头饰——幞头相似,因此,被沧州人形象地称为“幞头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幞头城”的故事。

文庙,是古代县级以上的城市才有的建筑。古代历朝历代的城市建设中,除官署机构的建筑外,必定要建的三大重要的标配建筑为文庙、武庙、城隍庙。

沧州文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经过多次修复、重建、增建,逐渐成为沧州地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关于文庙的位置,民间有一种说法——没有出过状元的城市,是不能把文庙建在城内的。沧州建城之初,还没有出现状元,因此没有把文庙建在城内。

还有一种说法,沧州城建立之时,文庙已经颇具规模,当时的沧州知州不忍破坏文庙,便巧妙地避开,成就了“幞头城”的样子。据史料记载,文庙建设之初,规模并不宏大,明正统八年(1443年),一位监察御史来沧州视察庙学,发现文庙过于简陋,大发雷霆。后来,沧州官员、富商捐款重修文庙,文庙规模在这次修复中得以扩大。

文庙修建得如此宏伟壮观,这也不难理解,沧州城建城之初,当时的沧州知州为何会竭力保留文庙的完整,而把沧州城建成“幞头城”了。本属遗憾、无可奈何之举,然而别具一格的城墙造型却成就了沧州城当时的独一无二。更何况,几百年前的沧州人还取了“幞头城”这个形象的名字,更为之增添了文化色彩。如果当年有建筑评选之类的奖项,沧州城也许会获得一个最独特城墙的奖项吧!

方城少一角,四门多一门

本该方方正正的城池,因为文庙的存在,或者是当时其他原因,沧州城在西南角凹进去一角,造就了“幞头城”的独特样子。

明嘉靖四十年,“幞头城”迎来第一次重修。李学通介绍,这次古城重修,让沧州五个城门有了官方命名的明确名称。《重修城池记》里有详细的记载:“南城垣计修1355丈,垛口计修2166面;新其五门,东曰‘镇海’,西曰‘望瀛’,北曰‘拱极’,南曰‘阜民’,小南门曰‘迎薰’。”

五门名字的命名富有诗意、且意义深远。东门“镇海门”,因沧州东临渤海,有遏制海潮之意;西门“望瀛门”意为西望瀛洲河间;南门“阜民门”取“南风之习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意;北门“拱极门”指拱卫京师;小南门“迎薰门”取“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之意。

南门,位置在今清池大道和解放路交叉口一带;北门在今清池大道和维明路交叉口一带;东门位于今建设大街与东风路交叉口一带;西门位于今新华路与水月寺大街交叉口一带;小南门位于原第一百货商场西侧小路口一带。日本侵略者占领沧州后,又在东城墙炸出一个新东门以便于火车运输物资,这个门位于今荷花池东侧建设大街和新华路交叉口一带。

沧州古城五门名称的命名,涉及了天文、地理、政治、民生,准确且富有深意,寄托了政府和百姓美好的祝愿。只是这些官方名称,当时的百姓了解不多,大家还是习惯用方位来称呼这几个城门。

顺城街、幞头湾……那些远去的老地名

顺城街是沿着沧州老城的南城墙根形成的街道,位于繁荣的小南门商圈,是当时一条重要的商业街。顺城街街道的南边就是沧州城的南城墙,西边是各式商家店铺、民宅院落。一条几百米长的街巷,藏着很多老沧州人的美好回忆。

《沧州市地名资料汇编》中记载:顺城路东西走向,东起南大街,西止广场路。长430米,宽8米。这条街道由沧州老城的城隍庙街沿城墙往东至幞头湾(葡萄湾),原称顺城根,后改名为顺城街。1981年,更名为顺城路。

幞头湾就在沧州城城墙拐角处,城墙外有一大片水域非常宽阔。很多上了些年纪的沧州人都还记得。幞头湾的水虽然不是活水,但是水很清澈,水里还有鱼。

依靠厚厚的城墙,有的人就在城墙上挖出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

为了抢占位置,人们除了在南城墙挖窑洞,还挖取城墙的土填埋城墙外的水坑,在上面盖房。当时,城里城外的百姓用土都来挖城墙,城墙破旧不堪,所剩无几,早已失去了防御的功能,慢慢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

青砖、门墩、胡同、四合院……时光流转,幞头城的故事早已模糊,可是那份不变的乡愁却清晰地刻在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沧州人心中。

2023-11-30 ●方城少一角,四门多一门 ●沧州人记忆中的顺城街、幞头湾……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0551.html 1 沧州“幞头城”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