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第12版:12

登瀛桥:沧州境内最古老石桥

本报记者 马倩 摄影报道

来到沧县杜林镇,沿着登瀛东路一直西行。远远望去,两棵粗壮的国槐还没有完全褪去绿意,仿佛在用庞大的身躯,静静地守护着身后的登瀛桥。

冬季的街道上,人们裹得紧紧的,在桥上来回穿梭,桥上还有不少车辆驶过。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桥犹如一位沧桑的长者,见证着四季变化,也为生活在这里的一方百姓提供着便捷。

古老的石桥

登瀛桥,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位于沧县杜林镇滹沱河故道上的杜林石桥。据民国二十年《青县志》记载,石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沧州地区水利志》记载,石桥为3孔空腹拱式石桥,全长57.1米,宽7.7米,高9.25米,桥孔跨径12.2米。拱圈厚60厘米,由长宽规格不同、刻有细密斜纹的拱石交错砌筑而成,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冬日的暖阳下,桥头一侧的石碑旁几位老人正在闲坐。大树下、古桥旁、几位老人,构成了一幅色彩浓厚、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

“这座桥可有年头儿了,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在桥上玩,特别喜欢上边的石狮子。那个时候,河里的水还很多。这座桥就好像陪伴我们的一位伙伴,只是我们都已经老了。”其中一位姓马的老者对记者说。

走近石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桥头南北两侧的两尊石狮。石狮与石桥一同建成,历经历史的风霜,更显苍劲、威严。走上登瀛桥,踏着前人留下的足迹,细细观看留在石桥上的每一个印记。石栏上的精美雕刻和石柱上形态各异的雕像让人感受到石桥古老的魅力。

石桥两侧各装有24根石栏柱和23块石栏板。栏柱上雕有猴子4个、庙宇10座、狮子28头,以及其他石雕。石柱上端坐的石猴尽显憨态,神态毕肖。石狮有的仰天长啸,生动可爱,有的龇牙咧嘴,尽显威严。栏柱之间的栏板上画面万千,刻有花鸟禽兽、山水景物、神话传说等。两侧的栏板上都刻有凤凰,画面栩栩如生,让人充分领略到古人雕刻的高超技艺。

“你看,北侧的那个石猴旁现在只剩下一根石柱了,我记得原来那上边也是一只石猴。”老人又介绍说。

400多岁的登瀛桥,历经风霜雪雨,虽然有磨损,有断裂,但这些也成为了书写石桥厚重历史的文字。如今桥上人来人往,仍为人们穿越小镇的要道,也是让人为之惊叹。目前,为保护石桥,东西桥头都设有限高设施,禁止大型车辆通行。

登瀛桥不仅雕刻工艺精湛,而且造型美观,结构别具一格。桥体分为三大拱、两小拱。两小拱悬卧于三大拱连接处。下有大石墩,呈箭头型,有利于分水导流。

走近石桥东侧的河南岸,一块写有“登瀛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格外醒目。

冬日的河道里已经没有了滔滔河水,透过两岸的防护网,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桥体。将近干涸的河道、斑驳的桥体,在芦花的映衬下,更显得寂寥。河道远处的水中几只野鸭正在嬉戏,倒是增添了一抹生机。

从桥东走到桥西,只见桥头附近的包子店里热气缭绕。“我们几代人都在桥头卖包子,已经100多年了。”店里的老板说。记者忍不住想要尝一尝这百年老店的包子。热热乎乎的包子,足可以慰藉这冬日的寒冷。回望整座桥,更加想要探究它的前世今生。

建桥的由来

这桥为什么叫“登瀛桥”?又是何人所建?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查阅相关史料。据长芦盐运使阮尚宾的《新建登瀛桥记》和王荫桐的《重修登瀛桥记》载,杜林原名登瀛镇,跨滹沱河两岸,顺河北行可抵京、津,由此往来之商贾行旅,摩肩接踵。自古虽有舟渡,但客货往来不便。

明朝万历年间,乡民刘尚用看到行人过河之艰难,建议建造石桥,以便行人往来,并且有利于盐运。长芦盐运使阮尚宾、瀛州太守刘毓宽,慨然捐资赞助,积极支持。当地群众及商旅行人,对此桥也充满了期待。

决定建桥后,刘尚用说服家人,辞家为道,学习造桥技艺,一心建桥。最终,于1594年造成,耗用白银万两,成为沧州境内的第一座石桥。

我们无法想象400多年以前,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条件下,只凭肩扛手挑,古人是凭借怎样的毅力来建成这样一座石桥。无论是在建筑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艺术方面,登瀛桥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石桥建成以后,登瀛路履若坦途,一直为东西往来的要道。享受着石桥带来便利的人们,也多次对石桥进行修缮。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8月,河水泛滥,冲毁了石桥西端的大小两个孔,坦途从此中断。此事过后,相关人员多次商议,均以工程浩大,工费太多,畏难而止。况此地非产石地区,迟迟14年未能修复。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乡人王荫桐等发出重建登瀛石桥的倡议。王荫桐等不辞劳苦,带头筹募资金。虽仅两孔塌陷,筹建时间达6年之久。王荫桐也为此负债累累,为偿还桥债,他只得随僧道四处募化。他在《重修登瀛桥记》中记述自己为修桥“不辞劳苦,不计利功,永矢苦心,谋公益”。现在我们看到的登瀛桥就是王荫桐主持修复的。

历史是需要有人记录的,生长在沧县杜林的赖宝国对登瀛桥也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近年来,他一直多方收集登瀛桥的资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原登瀛桥的每一段历史。

登瀛桥石碑历经400多年的沧桑,现躺在桥东头,断成了3段,碑文残缺。赖宝国将碑文拓下,又结合《青县志》补齐了能够见到的碑文。后他又根据登瀛桥碑文的记载及石桥的历史变迁画了一套连环画。从400年前滹沱河两岸摆渡,到化缘修桥,再到清末王荫桐重修石桥,赖宝国共画了12幅,加上文字说明,完整清晰地记录了石桥的沧桑变迁。“未来,我们还要将这些现有的资料加以整理、完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保护登瀛桥。”赖宝国说。

动人的传说

关于此桥的修建,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那时此处没有桥,来往行人只得去大渡口村过摆渡。有一天,一个中年妇女着急回家探望病危的母亲。上了船,她才想起身上没带钱。船家要过河钱,她只得苦苦哀求,说等她从娘家回来时,再加倍偿还,但是船家说什么也不依。

河两岸等船过河的人见此情都愤愤不平。其中有个50多岁的老汉,是杜林以西赵官人。他看见船家如此霸道,非常生气,高声对船家说:“你把她先送过来,我给你钱!”船家听后并不答应:“谁过河谁拿钱!”那妇女一听便要投河寻死。

赵官的老汉对船家吼道:“你这摆渡的不该这么不通人情!”船家一看众人火了,便把船摇过来。船一靠岸,他就直冲老汉要钱。老汉气愤极了,指着船家说:“我冲你这么霸道,也要修一座桥!”

那妇女哭着,过来给老汉叩头,问着:“这位大爷贵姓?”老汉忙扶起她来说:“我姓刘。”那妇女说:“刘大爷果真修桥,我干不了力气活,可以给修桥的人们烧水送饭……”

刘老汉回到家后,便决心修桥。他四处募捐,操办造桥的事。有一日,刘老汉从杜林以南的王老员外家,化来一块大铁头。运回来上炉一化,竟是一块斗大的金疙瘩。有了这金疙瘩,再加上募捐之资,就可以动工建桥了。

修桥工地上,更是人山人海。在石工场上,人们每天都见到一个50来岁的人,他从不跟别人说话,只顾埋头干活。人们发现,凡是经他手划线裁出的石料,垒到桥上,都是严丝合缝的。但人们只见他每天不停地划线裁石,却不见他跟人们去吃饭。

石桥快建成时,只需一块石头就完工了。但是量好尺寸,凿完了石头,往上一装,不是大就是小。正无可奈何时,杜林西街一个卖豆腐的老头过来说:“众位师傅,我家里有这么块石头,看样子安在这里差不多。”众人一听,马上叫人跟老头到家取来了石块。刚要往上砌,老头说:“先别忙,我有几句话说。”老头说,有一个白胡子老道,在他的小豆腐店里赊了3年豆腐吃,给他凿成了这么块石头,然后告诉他谁要用这块石头,就跟谁要豆腐钱。

众人听罢,这块石头只要能补上这块缺,要多少钱给多少钱。石匠拿过石头往上一放,果然严丝合缝,再拿就拿不出来了。人们不禁想起了那个划线裁石的怪石匠。人们都说是刘老汉修桥感动了上苍,有神灵仙人前来相助。

在修桥期间,人们每天在工地上都能看见一个妇女,提壶送水,没一日不来。她就是当年在大渡口过摆渡的妇女。崇祯八年,刘老汉一命归天,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桥东侧给他修了一座塔。

如今,传说中的塔并无踪迹可寻,桥东侧只留下残破的龟背石。那些惟妙惟肖的石像,依然伫立在登瀛桥上。多少年沧桑岁月,不知有过多少的孩子在桥上奔跑,也不知有多少的老人在桥头守候,古老的登瀛桥依然挺立在这里,讲述自己的故事。

2023-11-23 本报记者 马倩 摄影报道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9901.html 1 登瀛桥:沧州境内最古老石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