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0日
第04版:04

他们是沧州杂技团的年轻演员,也是《龙跃神州——中幡》等节目中的主要演员,有的十几岁就已经获得金狮奖、金菊奖——

“尖儿”和“底座”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 丹

李一凡、吴雨严、刘志鹏、韩佳成(从左至右)在训练中

今天,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正式落下帷幕。

《龙跃神州——中幡》节目荣获本届杂技艺术节金狮荣誉奖。15岁的吴桥杂技小子吴雨严作为这个节目的“台柱子”之一,也将和同事们结束为期10天的本届杂技艺术节演出活动。

杂技表演的“尖儿”

15岁的吴雨严,是吴桥县人。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雨严从6岁时开始接触杂技。

当时,上幼儿园大班的吴雨严,因为在幼儿园里太调皮,经常扔本子扔书,成了让父母头疼的孩子。

为了管住这个孩子,吴雨严的父母想要送他去学武术。“我一个学杂技的表姑听说了,就劝我爸妈,别让孩子学武术了,送来学杂技吧。”吴雨严说。

于是,6岁的吴雨严2014年就被父母送到了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学习。

和每一个初学杂技的人一样,吴雨严也是从基本功开始练起。

“每天就是练压腿、蹲坐等基本功。”吴雨严说,生性好动的他,当时觉得练这些是很轻松的。

随着练习的深入,吴雨严因为年纪小,身体比较灵活,被杂技老师定位为“尖儿”这一角色。

“所谓的‘尖儿’就是杂技节目中,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的演员。”吴雨严说,而他这个“尖儿”在演出中最多的动作就是翻跟头。

“在台上表演我可能只翻十几个跟头,在台下,就要不停地练习。”吴雨严说,有时候因为练习翻跟头太多,会有种头晕的感觉,甚至累到筋疲力尽。

吴雨严这时也感觉到练杂技的确辛苦。那段时间,他每次放假回家,都对父母说不想学了,父母就告诉他再坚持坚持。

吴雨严坚持下来了,他说:“我那时候就知道,干什么事都不容易,要想成功,都得坚持。”

2019年,在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吴雨严和同学们参演的《凌云狮秀——流星》获得了金狮奖。

也是通过这个节目,吴雨严被沧州杂技团选中,正式成为沧州杂技团的一名专业演员。

2021年9月,吴雨严参演了《兰陵战歌——中幡》,并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2022年11月,他又参演了《龙跃神州——中幡》,并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

默默无闻的“底座”

吴雨严这样的“尖儿”在演出时,比较容易出彩,也容易获得观众的叫好声。

然而,每一个“尖儿”都少不了“底座”的支撑。

20岁的李一凡,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却无比重要的“底座”。

和吴雨严身体比较轻盈不同,身高1.7米多的李一凡,体重有80多公斤。

李一凡说,“底座”需要练力量、协调性、肺活量等。

为了练力量,李一凡和众多的“底座”要练习举杠铃、举人、引体向上以及仰卧起坐。

可以说,和“尖儿”比起来,“底座”的日常训练是相对枯燥的。他们为了让训练能有意思起来,经常会互相比赛,看谁引体向上做得多,看谁仰卧起坐做得多。

“在真正练习举人之前,我先练的是举杠铃。”李一凡说,他举杠铃能举60公斤到65公斤左右。

即便是这样,到了练习举人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失误。

“在举人的时候,首先我得保证能把人举起来。”李一凡说,在这之后,他还要和别的“底座”练习互相换人举。“比如这个人在我手上,另外一个人在另一个‘底座’手上,我们要几乎同时把手上的人换过来。”李一凡说,为了练这个,他的手没少被踩伤。

李一凡说,不仅仅是手,手腕在这样的力量下也会受到挫伤。肩、肘在训练时受伤是常有的事。正是通过这样的日常训练,他才能清楚地判断出自己身体哪方面力量不行。

“手腕的力量不行,就加强手腕的练习,腰部的力量不行,就加强腰部的训练。”李一凡说,通过一次次针对性训练,才有了舞台上完美地呈现。

现在李一凡的手上、手腕上都有伤,有演出的时候,他就在这些受伤部位打上绷带,缓解疼痛。李一凡说,作为“底座”,他们虽然在台上大放光彩的时刻少,但“底座”是节目的根基。就像盖房子必须得打地基一样,只有下边演员稳了,上边的演员才能更好地表演,如果下边有一点点的疏忽,对整个节目效果及演员安全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个动作练了4年

在《龙跃神州——中幡》这个节目里,李一凡同样还是充当“底座”的角色,节目中他有多个接中幡的动作。

接中幡的形式不同,有时要用手接中幡,有时也要用头接中幡。对于李一凡来说,用头接中幡要更难一些。

“说实话,就这一个动作,我练了4年。”李一凡说,不仅仅是他,每一个演员都是这么一点点走过来的。

李一凡说,现在他们演出用的中幡,经过改良,重量有7公斤左右。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他们用的中幡重量有15公斤左右。

“中幡传过来的时候,在空中有一定倾斜。”李一凡说,所以在接中幡的时候,他就要和中幡抢速度。

他要在用头接住中幡的瞬间,将原本有倾斜的中幡摆正,还要保证自己在接住中幡的时候能定住保持原地不动。这需要很强的平衡能力。

李一凡说,刚开始练习,一次,他因为接中幡的瞬间平衡力没有掌握好,中幡就砸到了头上。虽然中幡的底部进行了处理,但砸到头上还是起了一个包。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靠着这样一点点地练,李一凡慢慢寻找感觉。“这个动作我们练了4年时间。”李一凡说。

从5米高空摔下

15岁的刘志鹏来自安徽,如今也是沧州杂技团的一名小演员。

他虽然年龄小,但学习杂技的时间并不短。刘志鹏从6岁开始在安徽学杂技,两年后来到了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

“当时我其实是想来找我哥,因为我哥也在这边学杂技。”刘志鹏说,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来,他也留在了沧州,并和伙伴们一块儿拿了金狮奖、银狮奖、金菊奖。

刘志鹏练的也是“尖儿”。到现在他演过的“尖儿”的最高位置距离地面有5米左右。“演员们一层一层搭起来,有3个半人那么高,差不多5米左右的高度。”刘志鹏说,他要负责在这个高度翻跟头。

作为“尖儿”,刘志鹏说,他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并不紧张,因为是系着保险带进行训练的。

“即使底下不稳,我前空翻或者后空翻的过程中稍微有点儿疏忽,都有保险带保护着,摔不着。”刘志鹏说,所以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他心里还是相对放松的。

系着保险带练习了1年时间,刘志鹏开始撤掉保险带训练。

“当时心里肯定是紧张的,因为我那时只有十一二岁,脱开了保险带在这么高的位置翻跟头,真的挺害怕。”刘志鹏说,尽管有保托(杂技表演中的保护人员)保护着,但还是有些害怕。

一次训练,刘志鹏翻跟头时真的从高处掉了下来。“虽然地上也有保护设施,但是从5米高处摔下来依然很疼。我缓了一会儿,爬起来继续训练。”刘志鹏说。

训练完回到宿舍,刘志鹏发现自己的后背摔红了。在后来的训练中,刘志鹏也偶尔出现过从高空摔下来的情况。每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他和同事都会分析问题,总结教训。

刘志鹏说,在一次次失误中,他深深地体会到杂技演出必须专注。

通过一次次训练,刘志鹏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在演出中,他和同事们能稳稳地完成演出了。

传承杂技艺术

15岁的韩佳成,身高1.5米,体重35公斤左右。他说起话来,声音还比较稚嫩。

韩佳成说,他练杂技也已经有8年时间。和刘志鹏、吴雨严一样,他在杂技表演中的角色同样也是“尖儿”。在《凌云狮秀——蹬人流星》这个节目中,他除了和刘志鹏、吴雨严同样表演翻跟头外,还和李一凡有个“单范”表演。

“所谓‘单范’表演,就是李一凡在底下蹬着,我在他的脚上做翻跟头的动作。”韩佳成说,因为练习这个动作,挨摔、挨蹬是常有的事。

如今,在同龄人中,韩佳成的个子偏矮。他曾因为身高问题感到苦恼。

让他欣慰的是,他这个身高体重,在“尖儿”这个角色上,又有着一定的优势。

沧州杂技团副团长高卫星说:“我可以说是看着这几个年轻人一路成长起来的,看着他们从小慢慢长大,也看着他们在杂技上的本事一点点变大,慢慢成为团里的‘台柱子’。”

高卫星说,作为一个老杂技人,每次看到这些孩子们,心中都会感到特别欣慰,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杂技艺术的传承。

(本版图片由沧州杂技团提供)

2023-10-30 本报记者 张 丹 他们是沧州杂技团的年轻演员,也是《龙跃神州——中幡》等节目中的主要演员,有的十几岁就已经获得金狮奖、金菊奖——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7539.html 1 “尖儿”和“底座”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