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第12版:12

●“五四”运动后,津南革命创始人刘格平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活跃着抗日队伍,仅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600多人——

在海兴,追寻红色记忆

巴连甲正在为参观者讲解

小山惨案纪念碑

曹庄子烈士陵园

本报记者 马倩 摄影报道

如果记忆有颜色,那么,革命先烈们的奋斗故事,应该是鲜红的。10月20日,沧州文化研究会一行来到海兴,追寻红色记忆,倾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怀先烈的革命精神。

海兴,靠海而兴。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地域之一。如今,海兴仅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600多人。这里,是沧州东部的红色土地。

永远的丰碑

厚重的革命历史造就了海兴丰富的红色资源。上世纪20年代,津南革命创始人刘格平来高湾播撒革命火种。从此,海兴原野风雷激荡,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海兴人民用鲜血、用生命、用物资铸就了鲜红、灿烂的光荣历史。海兴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

感受烽火狼烟的岁月,铭记历史,铭记革命英烈的光荣事迹。海兴县博物馆里丰富又翔实的内容,默默地讲述着海兴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以及战斗过的那些英雄人物。

走进博物馆的红色展厅,“永远的丰碑”一角展示了海兴老区重点英雄人物,他们的照片一一排列在墙壁上,庄严而肃穆。革命志士不惜流血牺牲,为民族大义英勇奋斗。刘春生坚守党的秘密,不惧日伪淫威,“杀头权当风吹帽”,英勇就义;霍宪亭“歌儿推着革命走”,创作歌曲激发民众的民族情怀,在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将生命献给抗日救亡大业;为抗日事业奔走的,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左氏四姐妹……

“炮火声、呐喊声、冲锋陷阵的战士,还有死伤的百姓……”展馆场景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复原展示了1941年日军在小山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小山惨案”,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

据工作人员介绍,抗战时期,小山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萧华开辟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小山区抗日民主政府。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小山人民支援了抗日军队,因而也遭到日军的极端仇恨。

为摧毁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1941年9月24日,正是小山大集,日军调集天津、济南10余架次飞机轰炸小山集市,后又两次来轰炸。此次袭击,炸死130多人,重伤140人,这是日军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小山惨案。

“每当想起这些令人难忘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红色历史,都会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情满怀、无限感慨。这是海兴人民的骄傲,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人民永往直前、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观者表示。

我的战友有“家”了

“咱们脚下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海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李树勤说。来到小山乡曹庄子村的烈士陵园,大家为烈士默哀,表达哀思。

青松翠柏中,一座座石碑矗立着,格外挺拔。看着墓碑上一个一个烈士的名字,我们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回到那段峥嵘岁月。八路军渤海军区回民支队参谋长何仕兴的墓碑也在这里,墓碑的左下角写着“战友张凤鸣敬立”。

曹庄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学成向大家介绍,曹庄子是革命战争年代颇有名气的抗日堡垒村和支前模范村。抗战时期是冀鲁边区大本营,兵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情报交通站等长期设在这里,当时这个仅有4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就有35人参军,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淮海等各大战役,有7人为国捐躯成为烈士。

“最初,这里的烈士陵园是张凤鸣老人自费建起的,他还为陵园里的烈士们守墓10余年。”王学成说。

张凤鸣16岁参加革命,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86年,张凤鸣离休后回到家乡。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勾起他对战争中牺牲的亲人、战友的浓浓思念。1988年,老人决定自费修建一座烈士陵园,让自己的战友有个“家”。

决心下定后,张凤鸣立刻行动起来。先是搜集烈士资料。他白天到烈士战斗过的地方和烈士遗属家中调查取证,晚上回家整理资料。1995年,烈士陵园终于修起来了。修陵园花了两万多元,张凤鸣一个人就拿了近1万元,他的战友和烈士家属捐了一部分钱。如今,烈士陵园已成为海兴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学成说,他们还把村里主要街道分别命名为:英雄路、辽沈路、平津路、淮海路,让人们一进村,便想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参观完曹庄子的烈士陵园,一行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参观者说:“这些烈士真的了不起,为我们国家的事业和百姓的幸福生活付出了生命,一定要让后人记住他们的革命事迹。为烈士们建造陵园的张凤鸣老人也应该被大家记住,是他让这些烈士安了‘家’。”

这里的故事要讲下去

走进小山乡张皮小学,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就设在左侧的一间教室里。义务讲解员巴连甲带大家重温张皮村的红色记忆。

据巴连甲介绍,抗日抗争时期,张皮村是坚强的堡垒村,抗日队伍的武器弹药经常在这里保存。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73人参军,130人支前。“我们这里,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红色基因。”巴连甲说。

为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2021年,张皮村建起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几年来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教室的墙壁上挂满展牌。展牌上的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讲述着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难忘的硝烟”板块,让参观者了解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重大战斗。“心中的丰碑”中讲述的是张皮村的烈士故事。张皮村共有6名烈士,李鸿儒、赵友利等人的照片永远定格在了他们年轻时的模样。李鸿儒十几岁参加革命,年仅20岁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65岁的巴连甲不仅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还是创办者。他出生在张皮村的一个革命家庭,受家庭的感召,从小便立志参军、报效祖国。后来,他终于穿上军装,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

巴连甲告诉记者,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回家探亲的一个老人问起家乡的革命史,在场的晚辈们都说不上来。“从那以后,我就想不能让这些光荣先烈的事迹消失,一定要想办法整理出来。”巴连甲说。

从1988年开始,他四处收集资料,走访先烈的家属。“我要建立一个开放的革命档案室,让大家都能来看看,这样就可以将这些红色记忆传承下去。”这便是巴连甲的初心。

2021年,为了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张皮村开始筹建红色教育基地,巴连甲将自己整理的图片和资料都拿了出来。

如今的张皮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每逢节假日,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前来参观。巴连甲说:“回乡探亲的孩子们也愿意来这里看看,听我给他们讲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我已经老了,怕哪天讲不动了,所以我现在带着我的女儿一起讲。这里的故事要一直讲下去。”

最后一站,参观者一行来到小山乡“小山惨案纪念碑”。秋风中的杨树林沙沙作响,纪念碑安静伫立。人们在这里久久站立,深深缅怀,那些被擦亮的田野里的历史丰碑,在火红的记忆里显得格外清晰、厚重。

2023-10-26 ●“五四”运动后,津南革命创始人刘格平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活跃着抗日队伍,仅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600多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7304.html 1 在海兴,追寻红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