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出生在军人家庭,长大后,也当兵到了部队,在部队的大熔炉里锻炼,爱国爱家,军人的作风也一直在我骨子里延续。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子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更是我们家人不懈的追求。
退伍3年后,我结婚走进了现在的大家庭。那时爷爷85岁,奶奶77岁,二位老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对儿孙精心呵护。星期天,我们小辈儿们齐聚在老人并不宽敞的住所。当时老人都已高龄,却忙前忙后,不让我们动手。一天下来,他们脸上始终挂满微笑,分别把大家送至大门口,微笑看着我们远去。
在老人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父辈们也养成了尊老爱幼的良好家风。他们工作之余对老人照顾无微不至,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快乐和幸福。兄弟姐妹相互帮扶其乐融融,长辈晚辈笑言笑语和谐相处。父辈们的所作所为时刻影响着我们,使我这个军人出身、讲话耿直、做事雷厉风行的人,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温暖的怀抱。
在爷爷90岁、奶奶82岁时,为了让老人冬季生活更温暖、更方便,我们把老人接到了我们的新居。我们给老人洗澡理发,他们牙口不好,硬的东西吃不了,我们每次都是把做好的菜给老人剁碎了再食用。
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放寒假在家,也主动照看老人,经常给老人打洗脚水,洗脚、洗袜子,帮老太爷老太太洗头穿衣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把良好的家风又传递到下一代。爷爷奶奶在我们家一住就是半年,临走我们大家都恋恋不舍,老人们和我们都流下了泪水。
爷爷96岁去世以后,奶奶也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哭闹,我的公婆、叔婶、姑姑轮流天天守护在老人身旁,端屎端尿,不怕脏累,精心护理。父辈们孝敬老人之举受到周围街坊四邻的羡慕和赞扬。我的婆婆为了照顾老人方便和奶奶睡在一张床上,每天夜里不知起多少次,老人不睡觉就一直守护到天亮。这就是我们的大家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我们尊老爱幼、孝敬老人、勤俭持家、和谐处事。
我们大家庭另一个特点是文化氛围较浓。闲暇之时,一家人经常在一起进行书法、绘画、手工、乐器演奏、戏曲歌曲演唱等活动。春节,我们一家人凑在一起除吃团圆饭、包饺子、看春晚外,还聚在一起举办雅而不俗的活动,使大家在欢歌笑语中快快乐乐地度过最隆重的中华传统节日。
记忆比较深刻的一次是2011年春节,当时因爷爷去世,我们决定不搞演唱会之类的娱乐活动,以“和谐春节”为题,诗词散文形式不限,每名家庭成员写一篇小文章。
每次家庭春晚节目编导、现场录像、舞台设计应有尽有,说实话真的很辛苦,许多筹备工作需要一两个月。但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家庭的和谐良好风气,让长辈们开心,让小辈们快乐,我们义不容辞甘愿奉献,再辛苦也觉得值。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和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昌盛。家和万事兴,把日子过成诗,这就是我们家庭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