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
第12版:12

家族社交群里老人忙着转发谣言

“震惊体”为何让老年人深信不疑

随着互联网及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接收谣言、上当受骗的渠道增加,其中不少人对社交媒体上的谣言深信不疑。“震惊体”“标题党”谣言文章成为老年人在社交群转发较多的内容之一,且大多与养生、健康等话题相关。

50袋湖盐!看着占据了整整一柜格的湖盐,北京市民薛丽长叹了一口气。

这是一个多月前,她在65岁的母亲强烈要求下,从电商平台“抢购”回来的。“这还是经过一番博弈后,我妈能够接受的最低数量。要不是我极力反对,估计买得更多。”薛丽说,她母亲在某老年人社交群里看到一条视频,是关于核污染水排海后海盐被污染的,并听闻其他群友都在抢盐,就不停催促她赶紧囤盐。目前,这条视频显示“已被清除”。

类似的故事,不少家庭都曾发生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接收谣言、上当受骗的渠道在增加,其中不少人对社交媒体上的谣言深信不疑。

记者通过近日的调查采访发现,“震惊体”“标题党”谣言类文章已成为老年人在社交群转发较多的内容之一,大多与养生、健康等话题相关。这些内容往往经不起推敲,但许多老年人却信以为真,并疯狂转发。除容易误导受众以外,文中涉及的诈骗链接、恶意下载、广告引流等问题也亟需引起关注。

网上各种谣言

影响老年人认知

“一开始,看到家族社交群里有人转发号召大家囤盐的文章,我就赶紧跟我妈解释,她也就没有去囤。等看了这则视频后,她坐不住了,一上午给我打了4个电话,催我赶紧给她买盐。”薛丽说,她收到50袋湖盐的次日,“茶卡盐湖现有盐够全国人民吃70年”话题便登上了热搜。

北京市民张凯告诉记者,这类谣言文章在自己的家族社交群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其中转发最多的是养生类信息,比如说什么蔬菜不能搭配吃、某些食物含有什么有毒成分等。为了劝说家里人不要轻信这些谣言,他甚至还与父母发生过冲突。

新媒体蓝皮书《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研究报告》显示,七大类主题谣言数量最多,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以及健康养生、防骗、金钱、亲子等。其中,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以及疾病相关类主题谣言占总谣言的大多数。

这些谣言,尤其是关于健康类、疾病类的,也影响着老年人的认知。

谣言标题有时候也暗藏玄机。北京市民高海整理父亲一周转发的43篇文章时发现,“震惊体”标题比比皆是:《晚上睡觉前喝这个,居然能把有毒物质都排干净!》《体检害死了无数人,你还敢体检吗?》《严重警告!无线网络(Wi-Fi)竟会伤害家中小孩,后果不堪设想!》……

专门制作虚假推文

引流变现牟取暴利

“技术没有善恶,全看使用技术的人将技术用于何种目的。单就技术而言,已经可以做到将谣言文字生成短视频了。”据互联网行业创业者郭凯(化名)透露,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还可以依靠大数据分析,迎合相关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调节内容,这意味着以后的谣言可能大规模迁移到短视频平台上,老年人将被更“方便”地收割。

在这些文章、短视频背后,收割的镰刀早已准备好。比如,利用这些诱导性的文章或视频进行广告引流就是“震惊体”标题的目的。警方曾对一家在疫情期间炮制大量“标题党”推文的公司进行查封。据媒体报道,这是一个专门制作“标题党”虚假推文进行引流变现的网络黑产团伙。

对此,张凯深有体会,他父亲前几天在家人群里分享了一个链接,标题为《所有人一定要知道的常用泡脚秘方,给钱都不换!》,结果点进去却发现在卖货。

“这些文章或视频有时也会通过误导的标志来引诱老年人进入广告页面、下载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根据高海分享的一个视频链接来看,当退出视频点击“退出按钮”的时候,反而进入了广告页面,广告页面极难关闭,甚至要求下载移动互联网应用。“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懂这么多的操作,只会按照要求往下点击。”

据郭凯透露,利用老年人的网络活跃度赚取商家广告费和平台流量分成是流量变现的一种常见途径。看的人越多,这些文章短视频背后的营销号就可以通过“流量主分成”拿到广告费。同时,这些营销号也能吸引商家投放广告。

因为寂寞所以转发

打破沉默挑起话题

“不自知”是不少受访者在谈到自己长辈辨别谣言能力的评价。

“我妈总是说她可以根据阅历和经验辨别谣言,看到认为是谣言的信息绝对不会转发,但朋友圈分享的《超市这三种挂面万万不要选,很多人不知道,难怪吃一嘴的化学用品》等几篇文章,都已被辟谣平台判定为谣言,她却依然深信不疑。”薛丽吐槽说。

记者对30位65岁至70岁的在城市居住的老年人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的调查采访,发现有22位受访者对于自身对谣言的感知力和判断力非常自信,比例高达73.3%。根据对受访者家人采访以及在其近期传播分享的信息进行观察,结合一些有效辟谣平台对相关信息做出的判定,发现老年人分享与传播的信息中存在不少谣言。

对于“如何辨别谣言”和“如何确定自己传播的信息不是谣言”等问题的回答,有17位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够根据自身经历和阅历来辨别,比如表示“我自己就可以判断,动脑筋想明白”“我都活了几十年了,肯定还是有辨别能力的啊”;有11位受访者表示自己拥有相应的个人素养,能够对信息做出判断或是对自身信息传播行为进行约束,比如表示“我有理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我会在网上搜,来看这是不是谣言”。

30位受访者普遍认为自己不传播谣言,且对谣言有足够的辨识力,即“看一眼就知道是不是谣言”。

此外,记者通过调查注意到,社交参与是影响老年人信息认知的重要因素。有16位受访者认为自己社交圈内的人十分重视并能谨慎对待信息的分享与传播,因此他们发布的信息可以信任,自己也可以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转发传播。

总结30位受访者的转发目的,大多是希望表达关心、关切,将他们获取到的“警告”和“注意事项”告知朋友和小辈们,“宁可信其有”。还有不少老年人表示,在获取到感兴趣的健康类信息后,转发给子女是希望打破沉默,挑起沟通话题,引起子女的注意。

有受访老人告诉记者:“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一面。他们在大城市谋生计也挺难的,听他们说,每天要加班到八九点钟,还经常出差,特别辛苦。我们做父母的帮不了他们什么,只能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时间长了,聊天也不知道问什么好,问多了他们也嫌烦。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什么介绍养生的方法或者食谱,我就发给他们,他们看到了就会回我信息了,然后再问问近况。”

对此,深圳大学数字代沟与数字反哺课题组调查显示,在老年人常年思维定式及生活经历所限以外,互联网海量资讯的反应能力及媒介素养不足,精神世界空虚寂寞,通过转发等行为博取关注,是老年人喜欢传播网络谣言文章的重要原因。

为维护老年人权益

谣言治理刻不容缓

虽然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生态净化、网络内容治理也在不断加深,但是据复旦大学课题组推出的《中老年人用网情况及网络素养调研报告》显示,数字鸿沟和网络谣言依然是降低中老年人用网体验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诈骗和网络谣言对中老年人的网络信任度已构成重要威胁。

对此,有业内专家建议对目前辟谣平台进行整合,并增强平台宣传力度与曝光度,确保辟谣的权威性,提升知名度,及时高效向老年群体推送辟谣信息。在相关平台设计上还需趋向简化、便捷,页面制作清晰、明朗、便于查找,以免因操作难度大以及功能混乱而降低老年人的使用热情。

据法治日报

2023-10-23 家族社交群里老人忙着转发谣言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6976.html 1 “震惊体”为何让老年人深信不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