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间市曙光小学带着学生来到留古寺镇堪泰园劳动教育基地掰玉米、测量玉米地,摘山楂,让孩子们在庄稼地里上了一堂集语文课、数学课、科学课、美术课、劳动课等多门课程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
(据10月18日《沧州晚报》5版)
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把课堂搬到庄稼地里,让学生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无疑很有意义。
劳动让学生“接地气”。对于许多70后、80后来说,户外劳动是大家的“童年同款”,拔草、搬砖……这是我们的“开学第一课”。现在,孩子们在城市里长大,对农业不熟悉,甚至闹出了把麦苗当韭菜的笑话。让孩子们适当参与田间劳动,能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劳动让学生“增营养”。近日,“脆皮大学生”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学生们体质堪忧,骨折、骨密度疏松……一些老年性疾病找上大学生。专家说,未成年的孩子应该在太阳底下每天活动两个小时,可城市里的学生很难达到这个标准。
人们常说,“送牛奶的比喝牛奶的更健康”——在太阳底下锻炼,身体才更硬朗。
据医学研究,抑郁症与维生素D摄入不足、阳光紫外线吸收不够有很大关系。多晒太阳能让孩子们远离不良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同时,让孩子们把视线从书本里“拔”出来,多看看远处,还可以有效增加孩子们的“远视储备”。
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到了,庄稼成熟,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让孩子闻一闻田间地头青草与泥土的混合味道,看一看丰收的庄稼……学生们满面笑容。尽管手上是土,脸上是汗,但快乐有增不减。
劳动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是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的关键一步。孩子们走进庄稼地劳动学习,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学中玩、玩中学,会印象深刻,终身铭记。
从孩子的角度看,天天读书太单调了,走出课堂、走进庄稼地,可太高兴了。孩子们一起干活,一起学习农耕知识,认识常见的农作物和农耕用具,让农耕知识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入脑、入心……提高劳动技能是一方面,主要是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夯实立身之本,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精神,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