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根细草在手指间绕来绕去,不一会儿便被编制出漂亮的花纹。
绣花提篮、大小草帽、镂空首饰盒、方圆杯垫、裱花果盘……望着屋内那百余件构图巧妙、编工细腻,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一下便把人的思绪拉回到了小时候。
在海兴县小山乡后山村,古稀之年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绊草编代表性传承人刘树力,将全部心血倾注在马绊草编上,不仅编制出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还编织着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刘春晓 摄影报道
1
扎根、开花、结果
海兴马绊草编艺术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有雄厚的文化底蕴。作品古朴典雅、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形成了现有沿海一带风俗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
海兴马绊草编艺术,源于海兴编筐技艺。海兴的编筐技艺,借鉴了柳编技法。“我是跟着廊坊固安籍的柳编老师刘金生学习的草编技艺。他的父亲年轻时从固安搬到海兴,也把一手柳编技艺带到了这里。”刘树力说。
刘树力回忆:“刘金生老师曾组织村里的人们开办小篮厂,根据柳编技艺,结合县土产公司提供的马绊草编样品,与村里的柳编艺人一同研究编制出了马绊草编工艺品。那时候,厂里生产的草编用品,大部分经由沧州外贸统一销售到国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篮厂组织技术人员教授村民编织技艺,村子里的大多数女性都在小篮厂做马绊草编挣工分。“直到1981年农业合作社结束,小篮厂解散,改为家庭联产承包,村民们开始在家编制马绊草编,定期把编制的马绊草编卖给村里的收货点。”刘树力说。
马绊草是一种生长在盐碱地上的野生草本植物。它个头矮小却很坚韧,通常外有长匍匐枝。出于这些特性,由马绊草制作的生活用品结实耐用。“我从小就跟妈妈学马绊草编。过去,这种植物在我们当地非常多见,现在却很难找了。为了寻找马绊草,妈妈经常骑着三轮车走上一二十公里。”刘树力的女儿于建蕾说。
马绊草编是大自然给予海兴的一份厚礼。想当年,一件件惟妙惟肖、生动自然、浑然成趣的海兴马绊草编产品远销海外,为村民提高了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窗口。
2
海兴马绊草编作品主要有草垫、草帽、草盒和提篮等生活类用品。在历代的传承过程中,艺人们不断完善和创新编织艺术,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技法。
“我们主要采用生长于本地的马绊草和玉米皮,也用其它原料配合。在器物的底、帮、沿等部位,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刘树力说。
在刘树力家的一间屋子里,堆满了待加工的马绊草。“别看这一件小小的草编,却要经过好多道工序。”刘树力介绍,编织所用的马绊草,一定要选择品相好的,先要将马绊草进行粗加工,去皮、去毛疙瘩。在使用前先用水浸泡,使之柔软,再捞上来沥干,最后才开始编制。
马绊草编作品的底部有圆、椭圆和长方形等,分别以葵花桩、“米”字桩、“丰”字桩、麻花绞桩、筛子眼、经纬编及绞、圈、挑、压等工艺绞桩打底。帮部多采用经纬编,包括单篾和双篾转编、旋编,还有胡椒眼儿、三角眼儿等相互挑压和反正绞编等工艺。
物件的边沿多采用窝桩、缠、辫等工艺,既使纬条固定,又能起到定型、装饰的作用。有些较矮的器物则采用边、帮互代的工艺,别有风格,有的还配以提把,或涂饰色彩。
“就拿编草帽来说,要先从帽尖起头,把中间的筋固定好,我们称‘打底’。底部是放射开的,底主筋多次分叉,随编随着增加主筋,编法类似编筐。”刘树力说,“草上的竹节疙瘩要全部编在底下,花边收边时头全部朝里面,俗称‘瓶子扣花眼儿’。我们制作的马绊草草帽不生蛀虫,涂刷桐油或透明油漆,能使用很多年。”
除了游刃有余地使用传统手艺,刘树力还不断在工艺上创新,再复杂的作品,她都不用画草图。“都在这里呢!”刘树力笑着指了指心口说。
3
专注手工技艺
“心灵手巧的刘老师,编出来的马绊草编工艺品,被很多国内外友人收藏。她的名声都传到国外了。”海兴县文化馆馆长孙长森介绍,多年来,刘树力为了传承发展马绊草编艺术,曾多次自费外出学习,她博采众家技艺,创作的上百件作品被交流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刘树力艺术创作的成功,不仅使传承了100多年的海兴马绊草编艺术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创新,还让国内外众多草编艺术品爱好者认识了马绊草编艺术,为提升海兴县的知名度做出了贡献。”孙长森说。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制品、人工合成材料制品慢慢取代了草制品。编制马绊草工艺品的人越来越少,仅有少数喜爱这门艺术的艺人还在创作、教授编制技艺。“手工编出来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刘树力始终保持初心。
尽管刘树力编好一顶马绊草帽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可她却对这个费神的事乐此不疲。“不为别的,就是感到一天不编,就缺点嘛!”可以说,做马绊草编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刘树力和女儿于建杰、于建蕾正着手搜集、挖掘、整理和研究100年来海兴马绊草编艺术的传承脉络和发展成果,使海兴马绊草编艺术焕发生机和活力。
在现代社会要传承,要更有魅力,就必须要不断创新,将马绊草编与其他元素进行融合,使传统草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草编行业,于建蕾说:“只有把产品融入到生活中,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
马绊草是大自然的馈赠,刘树力怀着朴素的心,在一经一纬的编织中,用勤劳和智慧描绘着美好生活,更编织出耐人寻味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