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第12版:12

大运之河

■郭学青

刘克政 摄

“杜鹃声里又离乡,回首依依泪两行。送我一程油麦绿,迎人十里枣花香”“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千百年来,有人在大运河畔迎宾,有人在大运河畔送别,有游子有归人,有北运的瓷器也有南运的盐巴。朝代更迭,风云变幻,一条人工挖掘的大河,承载了太多的传奇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气运,也成就了无数诗人的千古绝唱。

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时期。隋代用20余年时间充分利用了过去开凿的人工河和天然河流,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北宋开凿整治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以及江淮运河、江南运河、两浙运河等重要运河河道,把江浙、两淮、荆湖等南方地区与河北、京东、京西以及京畿一带北方地区连接起来。元朝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运道,遂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也使前代呈多支型分布的运河转变为单线型的大运河,从而把南北方各大经济区更直接地联系起来,成为中国运河变迁史上自隋代以后重大转变,奠定了此后京杭大运河的南北基本走向及其规模。

跨2500年的岁月,塑2700多公里长的金身,这条叫做“大运河”的漕运之河、气运之河把自己锻造成一条长龙,成为无数“龙的传人”的乡愁。它打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让古老的中国变得气血充盈;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国东部平原上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从地图上看,人类历史上另一项伟大工程——长城,与大运河相会于北京,巧妙地构成了一个“人”字,黄色的“撇”托着中国的北方,蓝色的“捺”连接着中国的南方。著名作家叶兆言说:“有了这一撇一捺,中国‘人’就立住了。”长城是凝固的精神,代表着对富强和平的坚守;运河是流淌的财富,代表着对繁荣昌盛的追求。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这条贯穿南北的大河,如脐带般滋养了两岸的城镇和人民。京杭大运河是大运河最重要的一段,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全长1794公里,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而位于京杭大运河上的河北段始于东汉末年,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流经河北廊坊、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5市,总长近600公里。

2014年,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和沧州至德州段运河河道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两项是南运河仅存的两处人工夯土大坝,采用了独特的建筑工艺。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是南运河结构保存最好的夯土坝。前来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曾感叹:“沧州段大运河具有里程碑式沧桑的美!”

东光是我的祖籍,抚摸着由糯米和灰土凝造的依然坚实的谢家坝坝体,仿佛时光在这里停下来,俯视着脚下的运河和众生。

流经沧州的大运河,长度占到京杭大运河的八分之一,216公里长,230多道弯儿,在干旱广袤的北方大地上像一条舞动的彩练,打破了单调、染绿了大地、带活了经济、丰美了生活。她是沧州的母亲河啊,她涵养了这里生生不息的品质、沃野千里的优渥、侠肝义胆的彪悍、百转千回的柔肠。

北京、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这些座落于运河两岸的城市宛如一串镶嵌在运河上的明珠,璀璨辉映,耀人眼目。这些城市无不是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是运河上一个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桅樯林立,日泊百船”“两岸商贾云集,为数百里所未有”,就是反映沧州泊头码头的繁荣景象的。明代名臣沧州人范景文写诗记录了运河岸边的见闻:“连窝驿枕卫河隈,乘传何堪前站催。白米江鱼随处有,麦黄水涨送船来。”形象描述了运河沟通南北商贸给沿岸百姓带来的福祉。

沧海桑田,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愈来愈便利,大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减弱。但她是流动的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一条河和一座城,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而诗意,会永远流传。

运河水像母亲的手掌一样,所到之处皆熨帖。千百年来,大运河衍生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土文化、风俗人情,更滋养和塑造着一方百姓的人文品格和精神家园。岁月的积淀,让大运河成为城市的精神文脉和文化记忆。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大运河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给沧州带来了“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的繁华。

这些不同的文化在大力挖掘后被打磨成一颗颗耀眼的珠粒,沿河成串,为运河佩戴上一条美丽的珠链。

吴桥杂技文化、东光水工文化、泊头商贸文化、南皮古城文化、沧州武术文化、兴济美食文化、青县盘古文化和红木文化……从南到北一路流淌,无不带有运河文化的印记,这条大河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独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沧州人的精神源泉和情感寄托。无论是沿着运河走南闯北的吴桥人、还是用一万斤糯米构建的谢家大坝,亦或是用运河里的甘泉水酿造的沧酒,码头生活形成的美食小吃,以及沿运河飘进京城的红木家具,都是大运河给予这片土地的馈赠。

近年来,沧州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硕果累累。同年竣工的南川楼、朗吟楼位于古运河南关渡口,与上世纪九十年代落成的清风楼遥相呼应,再现沧州历史上名扬天下的三大名楼风采,形成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构筑起沧州文化的新地标。

河畔最美的那颗珍珠,当属2023年于沧州大运河段落成开园的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和同期举办的河北省第六届园博会。

沧州段大运河是河北省内唯一穿越主城区的运河,而以“千里通波·大美运河”为主题的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是唯一一届建在主城区的园博园。总面积约4000亩,以贯穿全园的大运河文化带为脉络,整体布局为一带、两馆、六片区,运用生态修复、城市更新、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手段,促进沧州市北部城区的绿色发展、提升城市活力,打造“大运河畔永不落幕的园博会”。

这是沧州真正的国家级“园林”,依运河走向,两岸古木参天,杂树生花。人在岸上走,移步异景,船在水中,游如诗如画。游船、码头、景观桥,仿佛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空间疏朗、四季有景,动静结合,疏密得当。手机抓拍,每一帧都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古老的运河在身侧缓缓流淌,生生不息,像历史与未来隔空对话。全省十三座城市展园依据各城市之于太行山脉和渤海湾的地理空间特征,环映月湖布局了五大特色组团,形成与山水湖田巧妙融合的人文景观,也突出体现了河北省各城市的地域风貌特点。这一布局让一座园林瞬间有了山海湖泽之气。坐在观光车上穿梭于园中,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落户沧州,极大地提升了沧州城市文化品质,是沧州首个国家级大运河项目,是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沿线八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以农耕文化、户外非遗、新潮文创、非遗展示中心、演艺区等多个特色功能区,全方位展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沧州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进而迈向生态文明的宏大历史进程。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以“大度而不浮华,雄浑而不雕饰”的隋唐建筑风韵呈现于沧州大运畔。主体功能为大运河流域沿线八省市非遗文化的展览空间和文化交流互动空间。展馆共三层,一层为大运河全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和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二层为大运河生活美学展、非遗技艺体验和研学馆;三层则是知识多多、趣味多多的大运河非遗数字体验馆。

展馆入口处大型浮雕以地域为线,详细展示了运河沿线省市航运风貌、代表性建筑景观和非遗项目。从“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北京,到“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杭州,运河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最后抵达浙江,它连接起江与河,连接起古与今,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步入大厅最醒目的地方是一幅巨大的非遗项目沧州簪铜工艺作品——“一船明月过沧州”,利用黄铜、紫铜、白铜等材料,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工艺,荷花、芦苇、游客、明月、枫叶等景象,再现了清代诗人孙谔在《夜过沧州》一诗中的意境:“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

从古至今,运河岸边,从不缺乏诗意。徜徉在美丽、气派、恢弘的园博园内,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不由自主会生起一种自豪感。这不仅是一座园林的建设过程,也是沧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实现的过程。

明代诗人瞿祐写过一首诗《沧州城》:往年相厄值两豪,龙跳虎踯怒咆嗥。阵雪陡起战声鏖,落日无光照白旄。

当代沧州文化学者孙建写了一篇《沧州赋》(节选):此地有运河舞练,碧水千湾;荻花满港,羽逸鳞闲。簇浪挼青,春回广淀;层林扶醉,秋染小山。虹卧滹沱,单桥神镌鬼斧;慈光普照,铁佛法界庄严。江湖城内,鱼龙戏引来喝彩不断;文化园里,翰墨香惹得驻足忘返。或醉倚清风之楼,常神游锦瑟之年。鸿鹄嘹唳,恍逢朗吟之客;津渡喧哗,若杂慢捻之弦。浩浩乎水势奔鲸,舳舻万里;渺渺兮仙踪骑鹤,遗迹千年……

同样一条大运河,同样是在大运河畔的沧州城,在瞿祐笔下是战火纷飞长枪凛凛,是千帆竞发漕夫呼号,而孙建的眼里则是鱼跃龙腾、百姓安居乐业的从容盛世。

“丰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载济沧州。”水,刚柔并济,随物赋形,与世无争又容纳万物。依水而建、向河而兴的沧州,注定与水结缘。一册运河的兴衰史,就是一部沧州前世今生的变迁史。千百年来,大运河沉淀了古城斑驳的印记,滋养了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2023-10-19 ■郭学青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6699.html 1 大运之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