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
第14版:14

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回到社会中来

老人心理精神出问题,最缺的其实是陪伴

资料片

吃得好吗?穿得暖吗?家里缺什么东西吗?每当子女这么问,父母通常总是回答:“好,暖,什么也不缺。”但除了物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也亟需更多关注。

接受治疗

先要敢于面对

北京安定医院的老年精神科门诊每天都开诊,副主任医师潘伟刚每天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老年精神和心理病例。有的患者的症状是由退休后的不适应引起的,有的是由躯体疾病引起的,有的则是因独居引起的。

有一个现象,潘伟刚留意很久了:“我出了这么多次门诊,老年人主动来看病的几乎没有,都是被老伴或者孩子劝着来的。”

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市对老年人心理、精神健康的关注体系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从个人到家庭、社区、医院正在组成完整链条。然而,要让这根链条发挥作用,首先需要老年人面对自己的内心。

潘伟刚接触到的病例非常多,引起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诱因和中青年、儿童都不同。

比如“退休综合征”——刚刚退休的老人,在退休前每日忙碌,甚至每周末都开会、出差。突然退了下来,每天除了早晨散散步,就只剩下在家看电视,其余时间无事可做。时间一长,老人就抑郁了。这种情况,一般通过自我调节,半年或一年就能适应;如果还无法适应,就应该寻求治疗。

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个阿姨告诉我,她所在的那个老人微信群,所有人都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潘伟刚还认识一个阿姨,因孩子离世而情绪抑郁,她的朋友们主动安慰她、支持她,拉着她参加活动、出门旅游。“从心理学上讲,情感的链接是一种社会支持,对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非常重要,能让他们感受到活下去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还有很多老人因躯体伤痛而导致焦虑、抑郁。有位患者80岁,突然查出高血压,需要服药,竟一时难以接受,就来找潘伟刚。“老大爷的家族有长寿基因,因此人到80岁还不能接受自己需要长期服药的事实。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心理调节,如果调节效果不好,就需要医生介入。”

潘伟刚和同事们,除了在医院出门诊,还经常下到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很多老年人没有接受过关于心理和精神健康的科普。另外,即使有这方面的问题,也会因为病耻感而拒绝主动问诊,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从家庭、社区到医院,帮助他们一点点转变观念,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

调动自己

也能帮助他人

北京市西城区铜铁厂胡同1号,什刹海边一个普通的小院,心理咨询师李媛媛轻轻推开院门。

在小院住了40多年的王琪,早就知道李媛媛要来。一打开门,俩人热情寒暄。“王阿姨,我先跟您约一下,那两个活动,您给我留时间啊。”王琪赶紧找了支笔,在挂历上记下具体的日子,“没问题,我只要有时间,保准去。”

挂历上,是密密麻麻的社区志愿活动日程,已满66岁的王琪,是什刹海街道的志愿明星。她从衣柜里拿出一堆志愿者制服,都是她近十几年来参加各类志愿活动留下的。

很难想象,生龙活虎的王琪曾经遭遇过重大人生变故。40多岁时,王琪的丈夫因病离世,她独自撑起家庭重担,既要挣钱,又要照顾孩子,其中的辛苦,她却很少吐露。

“街道经常组织活动,从活动中可以观察社区里老人的精神状态。当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王琪阿姨一下子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李媛媛说,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构建起来的“1(个中心)+22(个社区接待点)+N(辖区单位、志愿者等参与者)心理服务网”中,社区居民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环。居民既是服务对象,又能成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

王琪虽历经风霜,但不屈不挠,积极、阳光,很爽快地就同意加入什刹海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在经过专业心理服务培训后,王琪成为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社区两位老人的“结对子”志愿者。这两位老人都已80岁以上,且不与儿女共同居住。王琪经常去看他们,帮他们打扫打扫房间,自己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也给他们拿点儿过去。

“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要让独居老人知道,还有人惦记着他们。志愿者熟悉社区邻里,做这样的工作,甚至比我们心理咨询师效果更好。”李媛媛介绍,心理服务中心自2020年正式成立以来,已经搭建起较为完整的体系。社区、家庭、志愿者,虽然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但是能解决简单的基本问题。“真遇到复杂问题,我们可以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我一直觉得,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关键就是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让老人走出家门,在社会活动中找到快乐。慢慢调动起他的能量之后,‘心结’解开了,还能帮助其他人,又增加了他的自我价值。”

帮助老人

回到社会中来

陪伴,是记者采访时最经常听到的词汇,比听到“咨询”“治疗”“用药”都要频繁。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孤独、寂寞、缺乏社会链接都是导致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最常见的因素。退休之后,老年人从几十年如一日的忙碌中空闲下来,突然之间难以适应,不知道该干什么。独居老人尤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子女大多忙碌于工作和培养下一代,对老年人的嘘寒问暖更多停留在物质层面。

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我们最容易实现却可能效果最好的,就是提供更多陪伴。

我们做子女的时常陪伴父母,多说话、多聊天;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多为老年人组织活动,请他们走出家门;亲朋好友多拉着老人一起出门遛弯、旅游;老年人自己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结交新的朋友,爱好不一定要有多高门槛,钓鱼、下棋、看花,随着季节记录树叶的变化,都可以。

老年人的孤独多数由脱离社会产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回到社会中来。

据北京日报

2023-10-13 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回到社会中来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6162.html 1 老人心理精神出问题,最缺的其实是陪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