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第09版:09

拒绝过度包装,让农产品回归“原味”

本报评论员 葛秋端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发布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了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产品、蛋共5类生鲜食用农产品是否过度包装的技术指标和判定方法,将于2024年4月1日起实施。

(据10月9日《沧州晚报》3版)

一层一层地拆开偌大一个礼盒,里面“躺”着的只是几个“袖珍”水果,其售价却高得让人瞠目结舌……每逢重大节日,类似包装豪华、噱头十足、价格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礼盒,陆续现身电商平台、大型商超、星级酒店等场所。

粽子、月饼、茶叶等商品过度包装的现象,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如今,“天价海鲜”“豪华水果”“高端蔬菜”等商品也染上了“过度包装症”。农产品一旦披上华丽外衣,平常无奇的农产品瞬间身价倍增,变成了“奢侈品”。这类商品在加重消费者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易滋生“人情腐败”等问题。

商家对农产品进行过度包装,目的是为了提升产品毛利或提高销量,但这一切都需要消费者来埋单。另外,大部分消费者对礼盒二次利用意识比较淡漠,包装礼盒即使再精致,也难逃变成废品的命运。

过度包装久治不绝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有市场需求。逢年过节,礼品往往被人们“越豪华越有面子”的心态弄得变了味,形成“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的怪象。一些商家竟明目张胆地把“赠领导”“送上级”当做卖点,扭曲节日祝福和人情往来的本意,偏离正常的人际交往范畴。

整治过度包装之风,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生产企业应该多在产品开发、提升质量上下功夫,自觉推广简化包装,只有让自己的产品褪去厚重的包装,“包”出创意才能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超标”包装的农产品再无立足之地。

消费者也应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摒弃“面子”心理,拒绝过度包装,践行“绿色”消费。

只有这样,过度包装才会真正失去生存空间,农产品才能回归“原味”。

2023-10-12 本报评论员 葛秋端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6046.html 1 拒绝过度包装,让农产品回归“原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