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第20版:20

大运河的一朵花

□吴占夫

京杭大运河在东光县流过,而东光县给京杭大运河增添了鲜艳的花朵。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将中国京杭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东光县谢家坝列入名录的58个遗产点之一。这标志着河北省拥有长城(山海关、金山岭)、清朝皇家陵寝(清东陵、清西陵)、避暑山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增添了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

此次申报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有河北省的“两点一段”。其中“两点”:一点是沧州市东光县的谢家坝,另一点是衡水景县的华家口夯土险工;“一段”是南运河沧州至德州的一段河道。“两点一段”三处组合,同时入选世界遗产点,而最耀眼夺目的是谢家坝。谢家坝是京杭大运河芬芳四溢的一朵花。

谢家坝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运河段五街、六街交界处,南运河东岸,曾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谢家坝建于清朝末年。关于这段堤坝名称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南运河河北连镇段,曲折多弯,流势凶险,历史上洪水在此处多次决口,沿岸百姓残遭危难。当地一名谢姓乡绅捐资,从南方购进二万余斤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然后把糯米过滤出去,剩余的糯米浆粘性很大,再用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相应比例混合筑堤夯实,一层接一层筑堤。从那以后,运河再未从此处破堤决口。为了纪念这位谢姓乡绅的义举,连镇这一段筑堤大坝被命名为“谢家坝”。因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故也称“糯米大坝”。夯土以下为毛石垫层,基础为原土打入柏木桩筑底,大坝非常坚固。

谢家坝整个坝体长218米,厚3.6米,高5米。堤坝整体稳定性好,筑成后,避免了决堤险情,并留存至今。在运河水势震天的年代,谢家坝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种筑坝方法,是世界历史的唯一,是先祖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它再现了中国近代在漕运水利设施中夯筑的先进工艺,同时也为研究清末的夯土技术及南运河段险工护岸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百多年过去了,谢家坝主体基本保存完好,局部裸露区域曾出现风化现象。据东光县文保所所长李天峰回忆,在2012年曾对此坝进行过整修加固工程,仿照古法采用三七灰土加糯米浆夯筑。当时施工人员却无法用锤子将木楔钉入坝基,必须借助电钻打孔,足见坝体具有超常的坚固性。

历史上,大运河的河北段水量丰沛,通航能力强。东光县靠近运河有一个镇名为码头镇(今东光县城西运河渡口处),早年沿河村镇里的男性多为纤夫,依赖河道生活。但近些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河北省行洪安全的考虑,引水改道,运河河道绝大部分时间干涸,河床内茵草遍布,村民们赶着羊群在此处食草,衍生出另一幅田园风光。

李天峰介绍,近几年来东光县加大了对运河河道的保护,包括故道维护和周边环境治理。目前运河的最大遗憾是无水,“没有水运河就活不起来”。

河北省文物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负责人孙晶昌曾在“申遗”成功后对媒体表示,申遗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给当地百姓带来实惠。并预期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会流经大运河河北段的“两点一段”,目的是要让大运河通航、通水,流动起来。

南运河的通水、通航、绿化、美化、市区水堤石硬化,造就观光游览工程,正在行动中。目前,已向南运河充水,河道可以通航。正在开工修建多座码头,将开办大运河航船游览。运河岸已修建堤顶路,可筹办堤顶路马拉松长跑比赛。堤顶路两侧是绿化带,树花草已栽种完工,现正浇水养护。大运河两岸按装彩灯,实现大运河夜间亮化。市区水道两侧铺筑水泥方板,让河道水堤石硬化。正在修建园博园、百狮园、运河生态园、运河文化园,这些园由运河相连,大运河建成“运河观光游览带”。我相信,“运河观光游览带”,一定会用游览船连接到“谢家坝”,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大运河这朵美丽的“花”。

2023-10-10 □吴占夫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5821.html 1 大运河的一朵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