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华
最近,我用十来天时间拜读了陶纯、陈怀国的《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一书。该书自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核讹诈、核威胁写起,一直写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读后,深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
这是一部以史鉴今、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各个行业及相关部门,谱写了一曲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气壮山河的壮丽赞歌。“两弹一星”的研发与试验成功,既有“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杰出贡献,也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与参试人员的默默奉献和举国上下的团结协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国家力量的象征,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作者在曲折生动历史的回溯、栩栩如生人物的勾勒、感人肺腑的场景描绘中,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凸显了科学家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该书采用大量翔实的史料,第一次权威披露了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作品人物众多,各具神采,是一部全景式力作,感人至深。
这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资政育人的上乘精品。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两弹一星”的重要性决定了它高度的机密性。许多事情只有在逐渐解密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书中写到一次极秘密会议的情景。有人中途提前离会时,需要翻翻口袋,将所有能记东西的纸都掏出来。为了防止泄密,当时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国家机密”。
作者有意把更多的笔墨留给一些普通人。原公浦是国家二机部在上海选调到西北参与原子弹研制的优秀技术工人,后被选为原子弹关键的核心部件加工人员。为了达到技术上的要求,他与另外几名选派的车工每天重复练习车同一尺寸的钢球,一练练了三年。直到正式加工铀部件,领导才告诉他要完成的任务是多么重大。作者详细记叙了原公浦如何在大家鼓励下完成任务,以及由此获得的一个令他一辈子感到骄傲的绰号——“原三刀”。
像“原三刀”这样为了“两弹一星”献出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的默默奉献者,真是数不胜数。
这是一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颂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两弹一星”精神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跨越了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
该书中,张洁、丁健飞的爱情非常感人。27岁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丁健飞因病罹难,张洁在墓碑前献上马兰花。张洁终生不嫁,坚守在核试验基地,人称“核大姐”,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长篇纪实文学《国家命运》让大家记住了那个年代,记住了那些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的人们,这也是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的价值所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国家命运》讴歌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读全书,我辈应该牢记前人留下的不朽业绩,弘扬他们追求卓越、报效祖国、书写最美华章的崇高精神。